•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紙上掌勺)此羊尾非彼羊尾

此羊尾非彼羊尾



    在湖州逛吃,看見食店有個羊尾細沙,覺得有些雲天霧地,遂好奇地下了單。端上桌才知是一道甜品。隨即問掌櫃,為何菜名那麼怪。他解釋因形狀像湖羊尾而得名。大概也許湖羊肉很出名,當地人乾脆採取形與意的借代,頗有“像形奪名”的意味。

    趁滾燙的羊尾細沙,先咬上一口,甜滋滋的細豆沙餡,絲滑地流入口中。我不屬於甜品控,可覺得它好吃極了。

    此羊尾非彼羊尾。

    原來天下早有兩種羊尾美食,北鹹南甜,一葷一素。誰有例在先不重要。今無意間扯在了一起,恐怕也算破了“次元壁”。從前老北京吃銅鍋涮羊肉時,偶而看見將切得薄如蟬翼的羊尾油當配料,拿來增加火鍋清湯的油脂;而真正的羊尾大餐,其實是我國蒙疆一帶以及中亞地區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食物。

    彪悍的遊牧人,選取羊後腿一大坨純粹的脂肪,剔除邊角料,用開水汆一遍,再置於炭火燻烤和晾曬,待加工完,通體抹上孜然粉、胡椒粉及紅辣椒粉等調味,然後改刀成片裝盤。這時的羊尾外紅裡白,“美拉德”噴濺。無論製作工序還是品嘗氛圍,充滿着粗樸而又狂放,極具儀式感。

    為了克服高寒,生活在那裡的人常年以羊尾油作為熱量的攝入;佐上熱奶茶一併咬嚼,卡路里迅速頂爆,它是能量的源泉,更是舌尖上的至尊享受。域外的普通人初聞,難免駭然,毛血細管都會凝固,豈敢下嚥如此奇葩的食物。

    草原羊尾油直取食材本真形態,體現遊牧文化對生存資源的務實態度;而江南羊尾以糯米甜點擬形,暗含農耕民族對自然的柔化審美,彼此相映成趣。羊尾細沙做法並不複雜,先給糯米皮在案板上揉成橢圓形,包進玫瑰豆沙餡料,下鍋炸,麵糰坯在沸油中漸漸膨脹,形成金黃色的羊尾狀。食客趁熱抓緊下箸,否則羊尾細沙一旦冷卻,就會塌軟失去酥脆。

    羊尾細沙不僅是湖州美食,還象徵着團圓和幸福,常在春節、中秋等節日中作為吉祥食品。隨着時間推移,羊尾細沙的製作技藝代代相傳,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還衍生出一些創新的口味,如加入巧克力、抹茶等現代元素,能精準狙擊年輕族群的味蕾。

    大概剛搜索過羊尾緣故,手機的大數據馬上彈出一檔地方特色美食“羊尾油”的介紹。畫面中,博主拉上幾位小夥伴進行挑戰,將很薄一片羊尾油蘸上秘製醬料,嘗味後給出測評,結果紛紛面露難色,唾壺敗下陣來。這一看不打緊,後面接續的社交平台,居然把其他羊尾美食硬塞給我看。

    種種反常識搭配意外引爆話題,它既是分子料理的技術賦權,更是今天“數媒土著”一代對飲食嚴肅性的消解。為此,不能簡單看待他們在搞怪,甚至對文化標籤作拼貼遊戲,旁觀者應以寬容的態度接受飲食文化產生的摩擦。

    從草原篝火到江南茶案,從生存剛需到情感寄託,兩種羊尾共同詮釋着:真正的美食自由,在於理解食物邏輯後的包容,它能消弭文化偏見,給人會心一笑。

    我想,當筷箸與刀叉在餐桌上交響,人們咀嚼的不但是風味,更是文明互鑒的深意。



    謝震霖



44

鮮花
32

握手
65

雷人
15

路過
91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