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獨立自強新青年 社會文化總在強調“獨立”,卻忘了告訴我們,獨立也包含着依賴,以及如何安心地建立依賴關係。 【摘自:〈真正“獨立”的人都有這六個特點〉,青豆,澎湃新聞,二○二二年九月】 過度推崇獨立自主的個性,常將我們推向孤立。當代青年不敢輕易求助,羞於袒露脆弱,彷彿獨立就是孤軍奮戰的英雄主義。這種對獨立的誤讀,源於社會對“脆弱”的否定。我們被教導要壓抑需求、掩飾無助,卻忘了從嬰兒的啼哭到老人的攙扶,互相依存才是生命的常態。 就像古琴的琴弦,繃太緊容易斷,太過鬆又發不出聲音,唯有鬆弛有度,才能奏出美妙的樂章。健康的獨立人格,就像太極圖的陰陽相生:既能自立自強,也懂得在需要時,安心地建立依賴。 中國傳統文化早已給出答案。莊子推崇“相忘於江湖”的灑脫,與孔子“己欲立而立人”的入世情懷,看似對立,實則共同描繪出獨立的雙重面向:前者是精神上的自我安頓,後者是人際關係中的價值實現。就像敦煌飛天的飄逸姿態,看似乘風飛翔,實則依託着彩帶與氣流的巧妙平衡。 新時代的我們,不必在出世與入世間做選擇,而應在依存中學習“入世不沉溺,出世不疏離”的從容。 對五四精神的重新理解,需要我們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維。過去,新青年反抗的是封建禮教;今天,我們面對的是資本的異化。當“獨立”變成冷冰冰的經濟指標,當“自強”變成情感隔離的成功學,無數青年在追逐中迷失。真正的覺醒,不是拒絕所有依賴,而是學會“有選擇的依存”。如同雨林中根系相連的樹木,彼此支持,又各自向上生長。重塑獨立自強的新青年,應在互助關係中尋求生命的成長與豐盈。 鏏 而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