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澳門學校的體育發展 十九世紀末全國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體育運動開始進入新式學堂,澳門華人學堂也開設從日本引進我國的兵式體操課。進入上世紀初,部分學堂已進行西方的體操課與體育活動。葡人學校方面,上世紀首十年仍只有意向,並未有開展體育教學。 上世紀初,澳門華人學堂在維新派學者的推動下,根據清政府規定的課程開設體操課,其課程內容有普通體操、兵式體操及遊戲,有些學校還增加球類、田徑等活動,但仍存在濃厚的“軍國民體育”和“強國保種”思想。 民國成立,澳門的華人學堂仍普遍開展有關體操課的內容。一九二三年,民國教育部頒佈了壬戌學制和《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正式把“體操科”改為“體育科”,刪除了兵式體操。此時,在澳門精武體育會大力推動下,國術在學校體育課程和課外活動得到廣泛開展,球類、田徑等體育活動在學校亦逐步得到發展。在民國成立差不多的時間,葡國十月革命成功,新政府推行各方面改革。澳門葡人學校亦開始瑞典體操和兵式體操的教學,但課外活動過度熱衷推行競技體育比賽。 澳門在抗日戰爭前,社會受到內外環境巨變的影響,經濟和教育發展一落千丈,學校體育課程和課外活動都受到一定影響,只有少數學校仍能堅持而有所發展。 梁洪波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