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兩蔣“陵寢”“謁靈”用語 藍批台當局抹滅歷史 據台媒日前披露,台防務部門上月公告修正兩蔣慈湖、大溪管理要點,將“謁靈”用語修改為“入營”,並刪除“陵寢”字樣,以落實所謂“轉型正義”。使用長達五十年之久的“謁靈”“陵寢”等用詞成為歷史。 兩蔣希望歸葬大陸 蔣介石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去世後,靈柩於當年四月十六日“暫厝”在桃園慈湖賓館,停放賓館正廳,但並未下葬。蔣介石之子蔣經國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去世後,靈柩“暫厝”在大溪頭寮賓館。據媒體報道,兩蔣之所以沒有下葬,而是將靈柩“暫厝”在桃園,是因為他們希望自己身後能在中國統一後歸葬大陸。 台軍方為維護兩處賓館安全,以及便利民眾前往,派出衛兵及儀仗隊駐守,並由“後備指揮部”設立桃園管理組。由於台灣之前處於“威權時代”,因此前往祭拜被稱為“謁靈”,將靈柩所在之處稱為“陵寢”,自一九七五年至今這些用語都沒改過。 當局動機難以理解 對於用語修改,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桃園市政府表示,對於兩蔣文化園區去政治化已經是多數人的共識,呼籲民進黨當局不要用政治思維處理此一議題。台防務部門在民進黨民代質詢相關議題後,突然更改相關用語,動機實在很難讓外界理解。 台媒報道,民進黨民代邱志偉日前在台立法機構質詢,是否規劃裁撤儀仗隊並修訂“陵寢”名稱。台防務部門隨後提前公告,將原有的“開放謁靈管理須知”,改稱為“開放管理要點”,改以“營區”一詞概括全域,刪除“陵寢”字樣,至於停放靈柩之處的“靈柩區”,因屬通稱用語,仍維持使用。 用語調整無改營運 桃園市政府說,台灣社會發展至今,前往兩蔣文化園區參觀的民眾,相信早就沒有任何崇尚“威權”的想法,市政府也不認同以“保存威權”解讀設置目的。市政府表示,管轄部分本就以“兩蔣文化園區”為名,此次調整用語,不影響既有營運,將持續維護並提升園區的歷史文化內涵與觀光價值。 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為落實所謂“轉型正義”目標,不斷加速“去蔣化”,不僅多所高校中的“中正紀念堂”面臨改名,不少蔣介石銅像也有“威權象徵”嫌疑,予以拆除。也因“轉型正義”的緣故,台北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的大廳有着四十四年歷史的大廳站哨與交接展示也遭移除,轉為在紀念堂前方演示。 故意撕裂台灣民眾 對於“謁靈”等用語遭修改,中國國民黨民代翁曉玲質疑,防務部門現在變成民進黨的政戰部?這不是“轉型正義”,是要抹滅歷史。翁曉玲表示,民進黨“轉型正義”是踐踏正義,根本是行獨裁之實,現在放着民生不做,天天搞政治,甚至故意撕裂台灣民眾,意圖“去中化”。 此番修改也引發台灣輿論熱議。有網民質問民進黨當局,“沒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可以做了嗎?”還有人直言,民進黨只會做這些事自嗨。《中國時報》更以“當局製造族群隔閡、升高兩岸對立”為題發文指出,民進黨當局打着“轉型正義”旗幟,刻意營造“台灣人、大陸人”對立氣氛,大力推動新族群主義。 (香港七日電) 中通社記者 程敏璇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