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毒不 一如電影中,淑貞身邊有各種各樣育兒路上的人給她意見、分享經驗、嘗試安慰她的情緒,卻也始終無法排解她的苦悶。即使同樣有育兒經驗,不少觀眾的反應令陳小娟帶來更多疑惑。觀眾既有覺得阿偉已經很好,又有的覺得他壞透;有人十分同情淑貞,亦有人覺得是她個人的錯誤選擇。“我完全沒有想像到有人這樣捍衛,同時這樣貶低女性。我簡直是……How to start a conversation?我以為這部電影可以討論的東西是更遠的。” 【摘自:〈《虎毒不》陳小娟 × 盧鎮業:是誰吃掉了孩子?〉,Janice,《Wave.流行文化誌》,二○二五年五月五日】 《虎毒不》上映,身邊朋友對其反應不一。有人被“劇透”,得知電影能提供兩小時沉浸式的嬰兒哭聲體驗,未看已被嚇跑;同時有人被內容觸動,看罷連連道出“母愛真偉大”。 誠然,文本被生產後,如何解讀、詮釋就是讀者的事,但大家對《虎毒不》這文本能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應,在於母職這事,本來就是有理說不清:人奶抑或奶粉、先學行還是先說話、餵食到怎樣的程度才自主吃東西……以上這些步驟,又可以分為該由父親負責抑或母親負責,還是再交到另一位女性手中——她們可能是被你聘請,離鄉別井到來照顧你家庭的外傭,也可能是已退休、在別人眼中那“享着兒孫福”而背起照顧責任的祖母或外祖母。但無論如何選、怎樣做,都總會有人抱持另一套看法,祭出另一種意見,究其原因,是大家都認為要為孩子提供最好,但偏偏無人能一錘定音,說清楚怎樣才是“好”。 母親節快到,無論你打算加入母職、正在母職路上匍匐前行,抑或已然走過的人,都希望你們在這節日裏,能找到一點安慰和支撐。 穆 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