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勝多的戰役 人類的文明史好像總糾纏着戰爭,而人們經常談到的戰爭,不是場面如何慘烈,而是一些以少勝多的個案。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戰,當時曹操攻下了荊州,收編了劉琮二十萬水軍,連同中原兵六七十萬撲向東吳。周瑜分析敵情,指中原軍是“且捨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更提到這些士兵會因為不合水土而“必生疾病”。所以,他只要求孫權給他三萬精兵便可擊敗曹操了。正如所料,一招火燒連環船,幾乎全殲曹軍,也使赤壁之戰成為以少勝多的經典。 其實曹操也有過以少勝多的戰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寫道:“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所謂克袁,是說曹在官渡一戰中打敗了袁紹,當時袁紹有十多萬兵,曹操只有一萬左右,面對這種形勢,他沒有畏縮,更親自帶領五千兵乘夜色去襲擊袁紹的糧草營,最後大敗袁紹,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奠定了曹操的江湖地位。只是這個個案並沒有引起太大關注,大概是《三國演義》已將曹操奸臣的形象定了格,但在小說出現之前,相信曹操的形象並不是太負面的,否則他的詩文,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唯才是舉”等就不會至今還經常被人們引用,因為中國人最討厭奸臣和暴君。 孫權是歷史上最懂用人的人,他起用的四個都督:魯肅、周瑜、呂蒙和陸遜都是一時的豪傑。只可惜他沒有交好班,他的孫子孫晧更是暴君一名,《三國志》記載他的暴行:“又激水入宮,宮人有不合意者,輒殺流之。或剝人之面,或鑿人之眼。”結果眾叛親離,當西晉大將王濬領兵來攻打時,他便“一片降幡出石頭”了,東吳也正式滅亡。 公 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