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粵劇名伶曾小敏與文汝清 ![]() 廣東粵劇院演員表演水袖 ![]() 中樂團指揮張列 《粵樂尋聲》當水袖遇上交響 ——名伶與澳門中樂團的跨界對話 在百老匯舞台的聚光燈下,一場突破傳統的藝術實驗即將展開。由粵劇名伶曾小敏、文汝清等與澳門中樂團攜手,以交響化的宏大敘事重構《女兒香》《白蛇傳 · 情》的經典唱段,這場演出不僅是樂器編制的革新,更是一場關於戲曲當代性的美學探討。 熟悉粵劇音樂的朋友都知道,傳統粵劇樂隊採用單旋律支聲復調的線性編織,直白純粹地勾勒唱腔輪廓。而此次中樂團帶來的和聲革命,在《出征》《水漫金山》等段落中會展現驚人張力——在交響化的編曲加成下,可以期待由低音構建的暗湧音流、彈撥組模擬的浪濤點描、吹管群疊加的壓迫感和聲,形成立體化的聲景敘事。相信在樂團樂師們精煉的演奏加持下,能讓傳統排場曲獲得電影配樂般的戲劇張力。 排練廳裡的藝術碰撞同樣精彩。中樂團指揮發現,廣東粵劇院的藝術家們對“氣口”有着嚴苛要求。尤其是曾小敏、文汝清以及琴師戚鏗老師不放過一個速度轉換、力度大小、以及表演細節的問題,多次練習後才做確定的認真負責精神讓人感動。究竟將粵劇“問字攞腔“的即興傳統帶入嚴謹的總譜,那些靈動的裝飾音如何滋潤固定音符?讓人十分期待藝術家們以精湛的演唱和細膩的表演在深沉溫婉、雄渾弘闊的音樂伴奏中呈現出愛憎分明、十分鮮活的人物形象。 在演唱會的開始部分和下半場,中樂團為大家準備了兩首以戲曲音樂元素創作的民族管絃樂作品:《梨花開》和《大宅門寫意——盧溝曉月》這兩首樂曲,分別以中國女性的柔美和熱血男兒的陽剛氣質深情奏響,定會融化人心。 創新並非顛覆,傳統也不是用來供奉的標本,而是可以不斷重新解碼的文化基因。這場演唱會的全部曲目經過在原來基礎上創造性地進行拓展與深化,可以使戲迷和樂迷共同感受到聽視覺的藝術享受。當製作團隊巧妙運用現代劇場語言——以電腦燈光同步音響共振時,這種跨媒介通感正是吸引年輕觀眾的密鑰;而當水袖在交響化的聲浪中翻飛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藝術形式的融合,更是中華美學精神在當代的創造性轉生。 潘君保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