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競名人堂選手Uzi和前東 家RNG因欠薪問題對簿公堂 ![]() B站以八億奪《英雄聯盟》全球 總決賽連續三年直播權 ![]() 二四年LPL官方微 博宣佈RA退出联盟 ![]() 中國電競俱樂部以“電競綜合體”方式 涉足其他行業 ![]() “電競綜合體”除主場館更包括其他實 體消費設施 《英雄聯盟》LPL賽區的崛起與衰退 上期我們分析了電競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即使有沙特的石油資本 入主也無以為繼,這個情況其實不止在歐美地區發生,中國內地市 場最近也同樣在經歷一系列“去泡沫化”的操作。今期我們看看《 英雄聯盟》LPL中國賽區的最新發展。 上年十一月,由RA戰隊打響了退出聯盟第一槍,終結了LPL自一五年改制後戰隊數目只加不減的紀錄。不少人都將這視為LPL生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不過其實很多問題早在多年前已經出現先兆。 LPL的崛起始於一五年,當時中國戰隊意識到本土選手實力不足,開始積極引進韓國頂級選手,雙韓援+三本土的“3+2模式”成為了中國戰隊的成功方程式,在其後幾年間不斷從韓國青訓體系搶人才(如Scout、Rookie、TheShy等),這些新秀在韓國LCK賽區剛出道就直接被LPL高薪簽下,間接造成了LCK在一八至一九年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這些韓援的到來確實在短期內大幅提升了LPL的實力,IG、FPX更以這種陣容奪下一八至一九年的全球總冠軍。但這種“人才掠奪”策略是有副作用的,大量資源集中在引進成名選手上,導致本土青訓體系被忽視。當LCK在二〇年啟動聯盟化改革,大幅提高選手待遇後,LPL突然發現自己既留不住頂尖韓援,又缺乏足夠優秀的本土選手接班。 同時,LPL之所以能夠大灑金錢去搶人,底氣來自資本市場的大豐收。一八年中國直播平台BiliBili(B站)以及虎牙都相繼在美國上市集資,再加上IG首次拿下《英雄聯盟》全球總冠軍,這一年被稱為中國電競元年,看似巧合但其實背後有其必然性。在一八至一九年奪得兩連冠之後,LPL選手以及戰隊的身價大幅上漲,LPL的席位加盟費升到了近億人民幣,而且還要接受嚴格的資質審核,這時候其實就已經出現嚴重泡沫化的情況,一半以上的隊伍都做不到收支平衡,整個聯盟也和競技的初心愈走愈遠,變成了一場接火棒的投機遊戲。遲入場的人為了追回投入的資本,開始打起了跨界合作的主意,出現了不少“電競綜合體”的項目。簡單來說就是由戰隊跟地方政府合作建造主場館,再在主場館的周邊建一些酒店、電影院商場等各種娛樂休閒的場所,讓觀眾看完比賽之後可以直接在周邊消費創造價值,同時也令地皮漲價變成一個房地產項目。平心而論,這其實是一個已被驗證可行的商業模式,在歐美也有不少已經在營運的參考對象。但過分擴張的代價就是在經濟開始下行周期時,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最近LPL戰隊經常傳出欠薪、老闆跑路,甚至收錢打假賽等的新聞,背後就是資本退潮所造成。 以現狀來看,LPL調整期可能會持續三至五年。在這個過程中,整個行業需要重建價值評估體系,讓估值回歸合理區間,選手薪資也應該與市場情況匹配。更重要的是要補上這些年欠下的“基本功”——建立完善的青訓體系、培育健康的競賽環境、優化收入結構。電競終究要回歸體育本質,成為一個值得長期投入、精耕細作的產業,而非資本快進快出的投機遊戲。這場正在進行中的去泡沫化過程雖然痛苦,但對LPL的長遠發展而言,或許正是必經的陣痛。 薩力斯、龍流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