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與重構:澳門青年政策的時代使命與創新路徑 ——評二○二五年澳門施政報告中的青年政策 二○二五年澳門施政報告以“加力多元、改善民生、提升治理、融入國家”為總體方向,將青年政策置於特區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面對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的新形勢,澳門青年群體既面臨高房價、就業競爭激烈等現實困境,也迎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新興產業崛起的歷史機遇。本文結合施政報告的核心部署與當前社會現實,剖析澳門青年政策的創新路徑與深層意義。 一、破局青年困境:從“生存焦慮” 到“發展動能” 當前澳門青年與內地同齡人相似,普遍面臨“三高壓力”——高房價、高育兒成本、高職業競爭門檻。施政報告對此提出“優化青年政策,為青年成長成才創造更好環境和條件”,直擊青年群體的核心關切。例如,通過推進社屋和經屋建設優化居住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降低家庭負擔,這些舉措旨在緩解青年的“生存焦慮”,為其釋放發展潛能提供基礎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特別強調“促進青年就業創業”,提出發展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優化青年創業扶持機制。這與內地“兩會”提出的“實施重點領域就業支持計劃”、“建立靈活就業社保兜底機制”形成政策呼應,顯示澳門在青年就業領域既注重本地特色,亦融入國家整體戰略框架。 二、構建支持體系:教育、產業與 制度的協同創新 1.教育體系改革:銜接產業需求與個人發展 施政報告提出“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尤其強調結合澳門實際培育新質生產力。例如,通過澳琴國際教育城項目推動高校資源向橫琴延伸,既響應了“人工智能+”國家行動,也為青年參與數字經濟、現代金融等新興產業儲備技能。這一方向與內地“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設公共實訓基地”的政策邏輯高度契合,凸顯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全球趨勢。 2.新興產業賦能:拓寬青年職業空間 報告將現代金融、中醫藥大健康、文旅會展等列為重點發展領域,這些產業既是澳門經濟多元化的突破口,也為青年提供差異化職業賽道。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例,其制度創新與產業聯動不僅吸引國際創新主體,更可能催生跨境就業、數字游民等新型職業形態,為澳門青年突破地域限制、參與全球競爭創造可能。 3.制度保障升級:從“政策扶持”到“系統護航” 澳門特區政府設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早設立由社會文化司領導的青年委員會統籌青年政策落實,這一頂層設計借鑒了內地“建立青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經驗,旨在破解政策碎片化難題。同時,法治化建設(如完善勞動權益保障)與數字化治理(如優化政務服務效率)的雙軌推進,為青年發展構建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三、融入國家戰略:青年發展與區 域協同的共振效應 施政報告將“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列為重點,青年政策與此深度綁定。例如,通過規則銜接推動澳門青年融入大灣區就業市場,借助“一帶一路”節點優勢拓展國際視野,這些部署不僅服務國家大局,也為澳門青年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維度。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提出“促進國際人文交流”、“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這與澳門“擴大‘東亞文化之都’品牌效益”的文化戰略形成聯動。澳門青年可憑藉中葡雙語優勢和國際化基因,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實現個人價值與國家需求的同頻共振。 四、挑戰與展望:政策落地需破解 三大關鍵命題 1.資源分配的精準性 青年群體內部存在分層差異(如本地青年與外來人才、高學歷者與技能勞動者),政策需細化分類支持措施,避免“一刀切”。可參考內地“一人一檔”就業幫扶機制,建立動態需求數據庫。 2.代際公平的平衡性 在推進都市更新、產業升級過程中,需防範房價上漲對青年群體的擠出效應。是否可探索“青年人才公寓”等創新模式,實現城市發展與青年安居的雙贏。 3.價值觀引領的持續性 面對多元文化衝擊,需強化青年的國家認同與使命擔當。應將愛國愛澳教育融入職業培訓、創業扶持等具體場景,塑造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新時代青年。 結語:以青年活力激活“一國兩制” 新實踐 澳門施政報告中的青年政策,既是應對現實挑戰的破局之策,更是面向未來的戰略投資。通過構建“教育——產業——制度”三位一體的支持體系,澳門有望將青年發展深度嵌入經濟多元化與區域融合進程,為“一國兩制”實踐注入持久活力。 正如行政長官岑浩輝所言,“青年是澳門的未來和希望”,唯有讓青年在新時代浪潮中找準坐標、施展才華,方能書寫澳門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李 略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