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溝通與關懷是家庭教育的關鍵因素

    溝通與關懷是家庭教育的關鍵因素



    一、前  言

    澳門特別行政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二○二一至二○三○)》中一項原則提及到,“將會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包括身體素質和心靈的幸福感;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進程,強化綜合素養,以具有應對未來社會發展應有的能力。有見及此,在東南學校公民課堂上,通過在初一級《品德與公民》第二單元中,《我愛我家》的主題教學後,讓學生學會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負責地對待自己和他人。同時,期望學生能夠理解家人的辛勞付出,努力與家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增強學生與家人的溝通和負責任的能力,從而讓家庭充滿愛。

    二、研究對象和內容

    是次家庭教育的調查活動,以初一級58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包括:學生與父母溝通的頻率;學生和父母討論的話題;當學生心中有委屈時,是否願意在家人面前述說;學生是否願意主動告訴家人你對某件事情的體會和感受;不管成績怎樣,學生是否願意主動告訴父母;學生和父母溝通方式;半年內學生與父母有否發生過身體方面的衝突;半年內學生與父母是否發生過語言方面的對立;半年內學生是否與父母發生過情緒方面的對立等九大方面。

    三、研究結論

    本研究結論如下:

    結論一,有32位受訪學生(佔55.2%)認為,他們經常與父母溝通。

    結論二,受訪學生與父母討論的話題依次為,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佔37.9%);學習方面的事情(佔20.7%);學校裡的事情(佔17.2%)。

    結論三,有35位受訪學生(佔60.4%)認為,當心中委屈時,他們很少或從不願意在家人面前述說。

    結論四,有24位受訪學生(41.4%)認為,他們很少或從不願意主動告訴家人你對某件事情的體會和感受。

    結論五,有30位受訪學生(佔51.7%)認為,不管成績怎樣,他們總是或經常願意主動告訴父母。

    結論六,受訪學生認為,他們和父母溝通的方式,依次序為語言排在第一位、神態和其他並列排在第二位。

    結論七,有1位受訪學生(佔1.7%)認為,半年內,他們經常與父母發生過身體方面的衝突;有10位受訪學生(佔17.2%)認為,半年內,他們偶爾與父母發生過身體方面的衝突。

    結論八,有12位的受訪學生(佔20.7%)認為,半年內,他們經常與父母發生過語言方面的對立;有16位的受訪學生(佔27.6%)認為,半年內,他們偶爾與父母發生過語言方面的對立。

    結論九,有7位受訪學生(佔12.1%)認為,半年內,他們經常與父母發生過情緒方面的對立;有22位受訪學生(佔37.9%)認為,半年內,他們偶爾與父母發生過情緒方面的對立。

    四、建  議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供社會、教育當局、學校、級組、教師和家長等持份者參考和使用。

    (一)對家長建議

    1.培養有效的溝通方法

    即要有效提升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技巧關係。溝通是人類組織的基本特徵,家庭沒有溝通,就不能形成組織,等於毫無意義可言。從研究結論可知,只有約30%以上受訪學生善於和父母溝通。可見,家庭缺乏溝通,彼此沒有交流,沒有共識,容易造成人際關係不和,往往加劇家庭衝突。因此,父母和子女要多溝通、多說話、多談心,才能相互給予信心和支持,提升理解力和同情力,暢通交往能力。並有效傳遞信息,雙方釋出善意,增強包容和尊重的能力,家庭問題和矛盾可迎刃而解,改善人際關係,就是溝通的魅力所在。

    2.學會聆聽孩子的心底話

    即從尊重孩子、體會和感受孩子,讀懂孩子的心出發。從研究結論可知,有60%、40%、50%等受訪學生認為,當心中委屈時,他們不願意在家人面前述說;不願意主動告訴家人你對某件事情的體會和感受;不管成績怎樣不願意主動告訴父母。可見,有效溝通前的聆聽功能,在部分學生的家庭中未能發揮出它的作用。因此,本文期盼,沒有聆聽就沒有溝通,有效的溝通必須從聆聽開始。父母要善於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現況、與人相處、行為情緒等方面。當孩子遇到喜怒哀樂等事情,假如父母願意做好聆聽這項工作,讓他們從心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懷、被尊重,特別是讓其感受到愛的力量,獲得同理心的對待,紓緩學生的困難感和挫折感,暢通他們的身心健康。

    3.養成良好的興趣和情緒

    即父母要主動關注子女的興趣愛好和情緒。從研究結論可知,有約50%的受訪學生認為,半年內他們經常或偶爾與父母發生過情緒方面的對立。換言之,父母有機會忽略了孩子習慣教育的養成。每個孩子自出娘胎後,除了給予他們溫飽外,最重要的是,培訓孩子的興趣和情緒。如一生一體藝,情緒是決定人的命運等,以上說話是十分有哲理。興趣可以帶給人成長的動力,積極性愈強,則動力愈強,指引人們不斷做正確事情的方向,發掘自己的個性和特長,為自己作出最正確的選擇。另外,父母也要善於疏導孩子的情緒,每個人都有情緒,而情緒沒有好與壞之分,父母要多留意子女的情緒變化,加以開導和引導,讓他們學會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甚至教會孩子當遇到情緒困難時,要找自己信任的人給予幫助,以緩解心理壓力。

    4.改善父母與子女的人際關係

    即從減少語言對立和衝突出發。有人說,“善良的人說善良的話,惡人就說惡的話”,家庭語言是孩子從出生接觸到的第一種語言,是家庭溝通的重要工具,隨着年齡的增長,良善的語言更是改善家庭關係的良方。本研究結論發現,有20%、50%受訪學生認為,半年內他們經常與偶爾同父母發生過身體方面、語言方面的衝突和對立。正所謂:“禍從口出”,父母作為成年人,在教養子女的方法上,要多講文明的、善良的、包容的言語,行為舉止要得體,切忌因為孩子一時的錯誤,恨鐵不成鋼,出口成罵,而種下傷害他們身心健康的不良言行。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需要家長從小對他們的習慣,作出教育指正,不要總是惡言惡語。每個孩子都應該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受到保護,受到尊重,萬事以和為貴,才能真正地收穫家庭的良好人際關係,家庭才有幸福可言。

    (二)對教師的建議

    1.為人師表應有的風範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在這個地方,班級是教師與學生一個社會體系,有既定的班規及級組的教育目標。在這個體系上,教師們是主導者,當中班主任是最重要的領導者,可以說,班主任就是與學生互動最密切、最頻繁的人,對學生有重大影響力。

    教師這份職業與其他行業不同,教師必須具備一些良好品質,要給學生做榜樣,尤其是與學生關係最親密的班主任,更需要做好典範,言教不及身教,一個有修養、有禮貌的老師,往往就會出現有修養、有禮貌的學生。我國一直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只要學生都能做到以禮待人,就能與人建立良好關係,使班級充滿愛。

    2.大方表揚,燃亮閃光。

    每當學生做了好事,他們最想得到的往往就是老師的讚美,“星星之光,可以燎原”,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拾金不昧、幫忙打掃、見義勇為。通過班主任或者級組的班會時間,大聲地、當眾地誇讚,讓學生知道這樣做是對的,同時也讓其他同學知道這樣做是對的,班級的價值感愈正確,班級的氛圍也愈好,班級的愛也愈多。

    3.從細節教起,勿以善小而不為。

    初一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所以老師一定不能放過細節去教學,如對人說話要正視對方,安靜聆聽;當打咳嗽時要說聲抱歉;撞到人,不管有沒有錯,先說對不起;別人送你東西,要說謝謝;別人受罰時,不要看着他,要感同身受發揮同理心等,不要看輕這些細節教學,教育就是一滴一點積累的,斷不是說一堆大道理就能立即見效。

    4.創造師生情感交流機會

    學生與老師並肩對話的感受,永遠大於老師咆哮責罵。班主任要更懂製造與學生相處的機會,如舉辦並參與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如節日聯歡,讓學生感受老師可親的一面;又如與學生一起進食午餐,閒話家常;或者多講自己兒時趣事、家中趣事,讓學生更加認識自己。

    (三)對級組的建議

    1.善於疏導學生的情緒

    初中學生對自己慾望的自制力比較薄弱,抗壓性較低,加上環境物質誘因的迷惑,常常無法調適自己的情緒,如上課不專心、欠交作業、發脾氣、欺凌等,班風會受到很大影響,團體凝聚力散漫。因此,級組工作如何採取適當的溝通策略,協助學生解決問題,幫助學生透過團體生活經驗中成長、學習,並發展個人解決人際衝突的能力,乃至關重要。

    2.舉辦活動助班級經營

    營造校園幸福氛圍,培養學生文明有禮習慣,級組可以進行一些活動讓同學知道文明有禮的重要性。如我校初一級組舉辦的“彬彬有禮,文明有禮”班級活動,以獎勵方式(記優點,小禮物,加分)使同學能爭做文明學生。同時,亦會把活動擴展成級組活動,兩班以競賽形式比誰較優勝,頒發“文明班級”錦旗以示獎勵;亦會在課室做“文明有禮”主題板報,創造校園文明有禮的良好氛圍。

    (四)對學校的建議

    受訪初中級組長指出,“學校要組織親子教育活動,尤其是組織優秀家長分享育兒、養兒和教兒心得,用家長榜樣的力量影響其他家長。”有受訪高中級組長指出,“家長要關心子女,多留意子女的交友情況,特別要學會如何表達與子女的溝通和關心,多從子女角度設想,提升管教效能。”有高中班主任指出,“現時有部分家長有時間,就不識教;冇時間,就冇得教,導致子女不能教和不能管。”

    由上可見,為增進家校合作,重視家庭教育,推廣家庭核心價值,讓家長在教養子女時能給予鼓勵、支持和肯定,與子女一起健康成長,學校未來要做好以下工作:

    1.學校、教師和家長相互合作,做好常規工作和家長日工作。

    2.為家長開設更多“正面教養”的專題講座,如“邀請親子專欄作者袁金淑博士主講,培養優秀孩子 · 從家長做起──我的親子教育”等。

    3.開設親子活動,如外出參觀、手工勞作班、烹飪班等。

    4.教師多體諒家長的苦處、多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發揮同理心的作用。特別是科任教師每天都和學生接觸,學生一言一行,教師要用心觀察和留意,幫助家長排憂解難,幫助學生走出生活與學習的困境。

    5.加強政策引導,做好學生的生涯規劃,使學生得到適切輔導,及早與家長商討,制訂人生的發展之路。

    (五)對社會的建議

    全國婦聯早前報告指出,“在五成家長不知如何教育子女,部分家長甚至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或雙職家庭少時間教育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的一項研究,主題為:《違法青少年特徵調查報告(二○二三)》指出:“近三年重返廳入案的青少年個案數有增加趨勢,當中以在學學生為主,年齡亦較為年輕;父母的管教方式以‘放任式’為主,父母雖以注重溝通為多,但較少為子女設定及執行行為規範。”

    由上可見,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高離婚率導致子女缺愛與教育,家庭功能也慢慢減弱。期望政府加強各部門合作,如社工局、司法警察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等溝通,多制訂家庭政策。同時,加大宣傳教育,如家長的作用、家長的教育、家長的責任等。重要的是,重視學生的疫後情緒抑鬱問題。期望有關當局從宏觀層面,由上而下,推廣親職教育,提倡和諧親子關係,充分發揮親職效能,推動家校合作,以發揮家長在子女成長中教育和保護的功能。要及早制訂家庭教育立法,從法律層面保護年輕一代的健康成長。

    五、結  語

    正所謂:“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澳門特別行政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二○二一至二○三○)》中指出,“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要;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倡導健康家庭生活和親子關係,加強親職教育等”。

    可以說,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好與壞,在乎家庭教育功能的大與小。今後,社會、教育當局、學校、教師和家長,都必須要面對時代的變局,並要作出更長遠規劃,需要未雨綢繆,及早預防,互相合作,互相促進,各方多想應對方法及措施,拿出我們的勇氣和信心,來應對未來社會更多的挑戰。





    陳春新  袁金淑  傅江濤



20

鮮花
87

握手
32

雷人
90

路過
60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