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算法裹挾 爭取自主閱讀 多得兒子頑固的堅持,我家至今仍每天買三份報紙,原因是自他懂性以來,家裡每天都有兩份港報、一份澳門報,翻報紙成為他每天必做的事(雖不知他究竟看懂了多少)。賣報紙給我的小夥子說,他是不看報紙的,因為手機的消息比報紙快,而且“什麼都有”——這正是今天大多數人的觀點。在訊息爆炸年代,閱讀實體報似乎不合時宜,“浪費時間與金錢”。有段時間,我也感到每天三份報章的閱讀量真的吃不消(老公早已放棄讀報),未讀的報紙愈堆愈高,過了一頭半個月,總不得不放棄。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會從手機閱讀文章,聽新聞清談,以獲取我所關心的議題資訊與分析。但漸漸地發覺,手機閱讀與清談頻道聽得越多,所獲取的信息範疇愈狹窄,終於明白,我的信息來源被大數據演算法裹挾。它推算到我的偏好與觀點立場,不斷推送同類內容“投我所好”,於是我接收的信息內容與分析愈趨單一,缺乏多元,非常無趣。終於我大幅削減讀與聽手機時間,重新回到實體報為主、新聞網為副的閱讀。報章百家爭鳴的副刊文字、專訪和特寫,讓我尋回閱讀的滿足和快樂。 讀實體報的好處首先是省時,其次是護眼和肩頸(不用老盯着小屏幕;躺着看也不會肩胛勞損)。打開一份報章,迅速瀏覽大標題,按興趣度分四種段數來消化:略過不讀、一目十行、速讀和細讀。想細讀的不少是專題長文,我把它們放在背包中,在交通時間、醫院等醫生及任何碎片時間拿出來讀,取代手機解悶功能,發覺更有樂趣。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葛劍雄對自主閱讀有一段很精警的說法:要保持自主性、不要把選擇的主動權讓出去;如果是出於價值觀或精神層面去獲取資訊、知識、觀點,應堅持自主選擇……這是保留作為人的樂趣。 沈尚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