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模式 前陣子讀到一篇文章,提到了現代人平均每天會拿起手機一百五十次,我的第一反應是:“我一天絕對不止一百五十次。”仔細一想,除了睡覺,我幾乎機不離手。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我的專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要處理的事情被一次又一次的“拿起、打開”分割成無數個碎片。 去年,“Brain Rot”(腦腐)一詞被選為牛津年度詞彙。《牛津英語大詞典》將其定義為“一個人的心理或智力狀態因過度消費瑣碎或缺乏挑戰性的內容(尤其指網上的內容)而惡化的情況”。啊,這不就是在說我嗎?長期浸泡在高密度卻低質量的內容環境中,我的大腦彷彿快要腐爛了。小時候,我可以靜靜地在圖書館裏閱讀一整天,而現在,即使在家看電影,也很難完全沉浸其中。只有在電影院裏強制收起手機,才能勉強把注意力放在大屏幕上。 然而,在長途飛行中,我找到了一種短暫的解脫。我蠻享受搭長途機的。別誤會,不是享受那狹小的座位,也不是享受久坐後小腿的腫脹感,而是那脫離手機、無人打擾的時光。在那短短的十多小時裏,沒有社交媒體的干擾,沒有無休止的碎片化信息流,我的大腦終於得以喘息。這讓我久違地進入心流狀態,專注於一本書、一部電影,完全沉浸於當下、忘卻時間流逝。即使現在越來越多航空公司提供付費的空中Wi-Fi服務,我依然選擇打開飛行模式,斷開自己與外界的聯繫。 心癮難斷,既然靠自己難以克服,那就借助外力的幫助吧。雖然做不到常常搭長途機,但我可以自己創造生活中的“飛行模式”。例如,在房間裏工作時把手機放在客廳,或者不帶手機出門散步。游泳也很好,耳邊只有流水聲,大腦放空,什麼都不用想,肌肉記憶會引導我做出正確的動作。拋掉手機,摒棄外在的干擾,專注於當下的事情本身。或許,這正是我找回專注力的第一步。 童 桐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