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狀真菌粗糙脈孢菌 正在吞噬植物生物質 ![]() 菌絲體在不同領域都有巨大的潛力 ![]() ⬆真菌是大自然的主要回收者。它們產生的酶有助 於有機物的降解,將其轉化為礦物質。 ![]() PLP的模塊化建築塊是由菌絲體和3 D打印的本質結構製成 ![]() 粗糙脈孢菌可以構成活體建築材料的支架 真菌材料讓建築“活起來” 早前發表在《細胞》出版社旗下的《細胞報告 · 物理科學》雜誌上的論文,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工程師利用真菌的根狀菌絲體和細菌細胞,研發出一種新型建築材料。這種在較低溫度下由活細胞製造而成的材料具備自我修復能力,未來有望成為混凝土等高排放建築材料的可持續替代品。 隨着環保意識的增強,利用生物來製成各種材料的行業逐漸興起,開始進入商業市場。如果細菌能在材料中存活更長時間,其細胞便能執行多種有益功能,包括在受損時進行自我修復、清除污染物等。 然而,利用活生物製成的材料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這類材料的存活期較短,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另一方面,它們往往缺乏許多建築項目所需的複雜內部結構,難以滿足多樣化的建築需求。 為應對這些挑戰,研究團隊嘗試新的解決方案。他們受到此前用菌絲體作為包裝和絕緣材料支架的啟發,探索利用真菌菌絲體作為生物礦化材料支架的可行性。 研究團隊對粗糙脈孢菌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可用於製作具有各種複雜結構的材料。他們利用這種真菌製造出了類似皮質骨的內部幾何形狀。與其他通常僅能使用數天或數周的類似生物材料相比,這種材料至少能使用一個月。 團隊希望,這種新型生物材料能幫助取代水泥等高碳足跡建築材料,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碳佔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的百分之八。下一步,他們計劃誘導細胞存活更長時間,進一步優化材料性能,找到大規模、高效製造這些材料的方法。 早在二○二三年,就有英國建築公司在從菌絲體培養出建築材料。總部位倫敦的研究和設計合作團隊PLP實驗室展示出由菌絲體生長的模塊化建築塊,其用3D打印出真菌磚,這些真菌塊可再生、再解體,有望減少建築業的碳排放。 水 登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