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清朝日記裡的戲園茶館說起 清人松筠在日記中記其起居行止。道光九年正月十三日,“早起,用餐畢,出,至石碑胡同尋常祥圃,同行出德勝門,至德盛園,聽景和春戲班唱戲,聽名角池才官《蜈蚣嶺》,晚別去,入城,各自返家”。五月二十九日,“早餐畢,常祥圃來學堂,同出阜成門,至茂林居茶館旁林深陰涼處,鋪葦席而坐,竟日飲茶、喝酒、食餑餑。本日,餘分文未帶,皆由祥圃付帳。晚入城,各自返家”。 由這幾則日記可見,旗人經常出入飯館、茶館、戲園等宴飲娛樂場所,並以飲茶、喝酒、聽戲消閒度日,其中,茂林居茶館當為道光年間有名茶館,景和春戲班則為彼時當紅戲班。老舍《茶館》裡兩個重要配角常四爺和松二爺都是旗人,他們每月可領俸米,可不農不工不商而衣食無憂。雖然時至清末,旗人處境較同治、道光年間也已每況愈下,但常四爺、松二爺生活尚有餘裕,故每日提籠架鳥,攜手到裕泰茶館飲茶。 《茶館》第一幕的故事,發生在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失敗後。 這一天,常四爺、松二爺照例來飲茶,恰逢張宅、李宅相約在裕泰茶館“吃講茶”。老舍在構思上的巧妙處在於,他不是將常四爺因目睹茶館裡接連有人賣女而感歎“大清國要完”、以至被抓走的正戲與“吃講茶”的“襯戲”孤立講述,而是把這兩齣戲交織在一起。其結合點就是二德子。 二德子是“吃講茶”的一方請來的打手。按照老舍的設計,他恰好在常四爺諷刺“吃講茶”的打手們“反正打不起來!要真打的話,早到城外頭去啦;到茶館來幹嗎?”時,走進茶館,並恰好聽到了常四爺的話。這是常四爺在第一幕裡第一次因言惹禍。二德子是平時橫慣了的,聞言質問常四爺“對誰甩閒話呢?”,常四爺性格剛直,且體格強壯,自然不肯示弱,兩人的衝突一觸即發。這是大“講茶”前的小“講茶”。 龔 剛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