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云:“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離離”兩字指茂盛的樣子,的確是有枯有榮,雖然或有野火,但是燒之不盡,春風吹又生。 清人陳恭尹《讀秦紀》竟有此感覺,他以人民的怨聲像離離原上草,是燒不盡的,只要有春風一到,它又復甦了。真有這麼神奇嗎?且讀他的詩句: 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也甚疏; 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 《秦紀》是指始皇本紀,其中內容係記載秦始皇生平以及秦代政令。“謗聲”,指百姓說皇帝不好的聲音,這是容易禁止的,可是要消除百姓對皇帝的心頭怨憤,卻是萬難了。這句含義是說秦始皇實施焚書坑儒、銷兵器等專制手段,企圖箝制百姓的思想,卻是極難的。且看所謂焚書,但仍是焚不盡的,夜半橋邊有個老頭子呼着一個孩子(其實是一個年輕人),傳授兵書。 這首詩也諷刺秦法雖嚴,亦屬枉然。從這件事看古人如秦始皇者,其實很蠢,只是憑着一個“惡”字奴役人民。他雖身為皇,其實他亦有很多憂患,無時無刻不在憂心忡忡,他要想盡辦法防止人民造反,人民也不會關心他的死活,永遠在人民的對立面,試問這樣的“皇”有甚麼好處? 坊間有謂,“做慣乞兒懶做官”。我未做過官,也未做過乞兒,很難發表意見,但起碼沒有“千秋功罪讓人評說”的後果。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