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牡蠣化石揭秘溫室地球氣變



雙殼(牡蠣)化石與全球氣候變化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

    牡蠣化石揭秘溫室地球氣變



    【中新社北京三日電】在約一點四億年前的溫室地球時期,海洋表層溫度如何變化?極地冰川是否存在?這些對全球變暖環境下地球未來發展趨勢具有重要鏡鑒作用的探索研究,廣受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

    識別殼體生長紋層

    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最新消息說,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通過對產自青藏高原上早白堊世時期(一點三九八億年至一點三二九億年前)的四件牡蠣化石深入研究,並以其為“氣候探針”,首次重構了溫室地球時期海洋表層溫度的季節性波動歷史,發現早白堊世時期地球具有顯著的季節性溫差和極地冰蓋——冰川周期性消融現象。

    這項地球系統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揭示出溫室地球氣候的複雜性與多變性,為深刻理解地球氣候演化、預知未來全球生態情景提供了全新視角和依據。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領導的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聯合德國森肯貝格生物多樣性和氣候研究中心、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等科研同行共同完成。北京時間三日凌晨,相關成果論文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丁林院士表示,牡蠣等雙殼類軟體生物的殼體是連接地表各圈層的時空橋樑,精細記錄着地球氣候節律與生態更替的內在關聯,這“啟迪我們從深時之境中探尋生態文明的未來之路”。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特別研究助理何松林介紹說,研究團隊通過精準識別大型耙牡蠣化石殼體生長紋層,進行高分辨率微區採樣,利用岩相學和地球化學等方法開展本項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在白堊紀早期大洋缺氧事件全球降溫時期,牡蠣化石記錄的南半球中緯度地區冬季海水溫度比夏季低十至十五攝氏度,這一數據與現今同緯度地區季節性海水溫度變化幅度相似;海水氧同位素數值的波動表明,部分淡水可能以季節性冰蓋——冰川融水的形式注入海洋,類似現代格陵蘭冰蓋夏季消融的情景。

    何松林對此比喻說,早白堊世溫室世界就像一首交響樂,溫暖的主旋律中偶爾穿插着冰川的短促音符。

    或有意料之外降溫

    當前全球變暖常被簡化為“溫度持續上升”,但本項研究提醒,氣候系統具有高度非線性特徵,即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可能加劇季節差異,導致極端天氣頻發,而非均勻升溫。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特別研究助理王天洋指出,這提示人們,即使在全球變暖的今天,局部地區的重大地質事件疊加人類活動,也會導致出現意料之外的降溫事件。

    德國森肯貝格生物多樣性和氣候研究中心安德烈亞斯·馬爾奇教授認為,這項研究如同為古老氣候圖景打開一扇新窗,打破溫室氣候單一敘事,照見地球系統深層的季節律動與冰凍回聲。



31

鮮花
96

握手
7

雷人
75

路過
93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