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傑(左)與他的師傅王曙群在調試對接機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九○後”航天人成長記 “敲螺絲”,這是一九九○年出生的上海航天總裝技師趙傑在某社交平台上的名字。 而他,真的在“敲螺絲”。 趙傑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一四九廠的一名總裝技師。在中國探月工程中,他參與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嫦娥六號的總裝工作。 組裝“太空紅娘鎖” 一間偌大的廠房,裡面整齊地擺放着一排排桌子。在其中一張深綠色的長桌前,趙傑正在組裝手裡的零部件,就像玩樂高積木一樣。 在趙傑的眼前,大大小小的零部件有序排開。左手是他正在組裝的小零件,右手是完成初步組裝的較大部件。在他的身旁,一名工友正叮叮噹噹地敲着另一批零部件。 要知道,他們手裡組裝的可是真正上天的家伙。比如,趙傑手上這個是對接機構的對接鎖。 對接機構被稱為“太空紅娘鎖”,用來在太空中連接航天器。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趙傑告知,一個對接機構有十二把對接鎖,每把對接鎖由一百多個零件組成,他眼下做的正是組裝零件。 在這個廠房裡,零部件很多,基本看不到紙質版圖紙。趙傑稱,現在一些裝配流程數字化了,對於新的型號,他們會對着電腦比照設計圖裝配;對於已經爛熟於心的結構就直接使用“腦中的圖紙”了。 送“玉兔二號”奔月 一代代航天人是伴隨航天器型號成長起來的。 航天產品一般分預研、初樣、正樣幾個階段。通常剛進廠的員工從預研產品開始學習,先由師傅帶着做,慢慢自己動手;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後,再開始做初樣、正樣產品。 趙傑二○○九年從學校畢業進廠,從學徒做起。等到嫦娥三號任務開始的時候,他已是相關正樣產品的單機主崗人員之一,負責把某一台單機做好。接下來,趙傑成為了嫦娥四號任務中玉兔二號月球車的項目負責人之一。這時他不僅要關注總裝完成後的產品狀態,待“玉兔二號”奔月後,還要時刻關心它在月球上過得好不好。 讓趙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時刻。一是二○一九年一月三日,嫦娥四號着陸器與巡視器成功分離,玉兔二號巡視器(即月球車)順利駛抵月背表面。二是二○一九年一月十日,“玉兔二號”結束“午休”成功被喚醒,繼續展開對月球背面的巡視探測。 從一名航天新人到一名熟練的總裝技師,趙傑經歷了很多階段。他還記得剛進廠時的感受。“我剛看到這些精密的航天器時,覺得很震撼;同時有些害怕,幹起事來畏首畏尾,甚麼產品都不敢放開手去幹。”他說。 “不知道的不要碰”、“不知道的多問”,這是趙傑剛進廠時聽到最多的兩句話。 這麼多年做下來,趙傑還是害怕,但所懼已不同。 “以前是怕我不懂、怕我不會裝;現在不是怕難題,而是怕自己沒留意犯低級錯誤,丟了好口碑。”他說。 型號迭代快迎挑戰 趙傑告知,除了長周期型號,航天領域很多型號迭代很快,一個新的型號就是一個新的開始,結構可能不一樣,模式也可能完全不同,每次都有新挑戰。 “尤其是中國空間站建造的這幾年,大家壓力很大。”他說。 雖然他們組裝的是小零件,但每個小零件都要去宇宙經受考驗,其壓力可想而知,如何調節? 趙傑的辦法是培養興趣愛好。他喜愛騎行,這不僅解壓,而且還能集結共同愛好者、增強團隊凝聚力。 趙傑的師傅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八院一四九廠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趙傑稱,他從這位“七○後”師傅身上學到的是一種學習思維,因為新一代航天工人需要的不僅是“敲螺絲”的技能,更是對產品的理解、裝備思維,以及持續“自我迭代”學習數字化等新技術的能力。 (上海三日電) 中新社記者 鄭瑩瑩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