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友善醫療 說到看醫生,大部分人,都很難不恐懼與焦慮。孩子們常見的醫療情境如打針與看牙醫,都有不少繪本提供“解除焦慮”的方式。近期,澳門出現了第一本談兒童友善醫療的《小丑生病記》。 到底什麼是兒童友善醫療呢? 《小丑生病記》引用台大兒童醫院呂立醫生的簡報:“為了更全面照顧留院病童的身心需要,世界多地的醫院近年都積極推行兒童友善醫療措施,在醫治孩子身心病痛的同時,也照顧他們在過程中的情緒和壓力……”小兒幾乎都是用束帶的方式來進行牙齒醫療。後來,我們遇到了進行兒童友善醫療的牙醫團隊:在開始之前,醫生給孩子一面小鏡子,讓他可以看清楚自己在根管治療的過程。並用兒童的語言,跟小朋友解釋每一個器材:用來讓蛀蟲睡覺的粉紅果醬(麻醉藥)、幫牙齒蓋好小被被(棉花)、為嘴巴套上小雨衣保護它不要被水槍噴濕,最後,還在小孩的視線下,蓋好小房子(牙套)。因為對話太可愛了,我在一旁笑得東倒西歪。最重要的部分,是孩子可以在醫療過程中,隨時舉手叫停、並且表達自己的情緒與疑問。 《小丑生病記》針對的是長期留院的小孩,書中用了特別的圖像故事,去告訴孩子患病的過程會遭遇到的各種醫療行為。有不同的顏色,可以去幫助孩子在面對不同醫療器材時的情緒。這個過程,陪病者也有機會去同理小孩,讓他們知道如何好好講出來,“不用忍耐,因我在你身旁”。 這本繪本的形式也非常有趣。蝴蝶頁裡的紅鼻子小丑,鑽進棉被隧道,去找到這位患病的小朋友,這也是推動這個議題的小紅點團隊們正在做的事情:藉由藝術治療與戲劇演出,回到全人的照料。也就是說,它不只是着眼在醫病的當下,而更多是考慮這位小朋友個人未來與社會的身心健康。 (一場兒童閱讀聚會的側面觀察 · 三) 川井深一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