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山向北的壽皇殿 ![]() 中軸線上的萬春亭建於景山 ![]() 中軸線南端永定門 ![]() 中軸線中心天安門 ![]() 太和殿前天梯是中軸線的中軸 燕山來脈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的概念源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由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提出的。當時教育部以北京古建築為題,囑託梁思成編纂教科書。梁思成就以北京外城正南方的永定門向北,依次經正陽門、天安門、端門、故宮、景山到內城的鐘鼓樓等的建築概念上定義為中軸線。 全長約八公里內的中軸線建築,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按照元大都舊址拆卸擴建而成的。北京當今著名史地學家接受訪問時,引述明成祖於一四〇七年敕令大臣會同堪輿師尋找興建皇陵的風水寶地,結果在北京城北部燕山山脈的黃土山(後改天壽山)尋覓到皇帝滿意的風水寶地(即現時明十三陵位置)。黃土山南望一馬平川,渺無天際,燕山來龍到此戛然而止。為了對應,明朝廷遂在紫禁城正北方堆積土山作為靠山,堪輿師“呼形喝象”形容土山為“潛龍再現”,庇蔭社稷千秋萬世!當時明朝廷將土山命名為萬歲山,大清順治年間改稱景山至今。 萬歲山坐北向南,始自紫禁城中線的主要建築,以至南向的午門、天安門、內城正陽門到外城的永定門,無一不是坐北朝南。及後萬歲山北向的壽皇殿、鐘鼓樓等建築形成一條由北向南的中線,明清北京城的發展建設亦以此中線為核心,故此才有上述梁思成先生稱中線建築為中軸線。 中軸線的建築是多次進京拍攝而成,唯獨永定門是近期路經北京拍攝的。永定門是北京城的外城門,一九五七年因城市發展將其拆卸。踏入本世紀初,京城文旅產業日益發展,北京人便重提中軸線歷史景觀的缺失,為了恢復中軸線的完整及景觀,二〇〇三年北京市的人大代表提議重建永定門,有關方面遂於二〇〇五年在原址重建永定門城樓。北京中軸線亦於二〇二四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圖/文:鄧偉然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