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活力校園 提升學生體魄 健康體魄是走好人生旅途、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石,但調查指本澳中學生超重及肥胖率上升,脊柱健康及近視等問題突出。運動有利提升體質、改善身心健康,政府擬於年內推出“校園體育六招”,推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鍊、促進全面發展,打造“活力校園”。 伴隨互聯網及科技產品的普及,加上近年人工智能、大數據發展,科技教育大勢所趨,學生更多接觸及使用電子產品,餘暇更多用於靜態活動。久而久之,引起近視、駝背、脊柱側彎及肥胖等,為健康埋下隱患。 教青局建議學生每周運動時間不少於一百五十分鐘,每年推出各類學界體育比賽,鼓勵參與。但最近一次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顯示,二二/二三學年學生超重及肥胖率為百分之二十一點七,有所上升。去年發佈的《健康澳門藍圖》亦指,高達九成青少年未達每日運動量標準,課餘有七成以上學生花較多時間在電子娛樂上。 當局擬提倡活力校園、年內推出“體育六招”,設立學生體質成績表、增加學生運動時間、資助學校購置體育設備及推出相關嘉許計劃等。相信此舉可令家長、學校及學生提升對體育運動的重視,推動有條件學校舉辦更多不同類型的體育鍛鍊及聯校比賽。 不少學生具運動天賦或濃厚興趣,熱衷運動,但亦不乏視體育課為“走過場”,為分數而參加,興趣有限。加上彈丸之地,青少年運動場館、學校校舍空間有限,部分學校至今仍“未見藍天”,只在有限場地開展常規運動項目,不利學生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和興趣。 “齊運動、健體魄”,宜持續以不同渠道提升學生的健康意識,鼓勵從生活習慣入手,增加運動時間,有利健康成長。有議員提議全民運動積分獎勵,值得一試。早日招標興建市民運動公園,並想方設法增加更多恆常或臨時場地。藉承辦全運會的契機,多向學生推廣不同類型的運動,“生命不息,運動不止”,弘揚體育競技的正向價值,提升全民的參與度。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