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讀書)我的讀書故事

我的讀書故事



    我出生在遼寧鞍山,長於澳門。

    我是在“書箱”裡長大的孩子。“書箱”其實是個紙箱子。不過,我媽認為這樣說能夠體現出我們是“書箱(香)人家”。

    曾經,我們一家五口生活在一間十一平米的小房子裡,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有一台按鍵的收音機。媽媽每天清晨跟廣播學英語,做早飯則是爸爸的事。此外,小屋中目所能及的就是書了。

    我從出生到會坐立後,媽媽把我放在一個紙箱子裡,箱子底下和周圍都放書,一舉兩得——書有了安放的地方,我也安全。坐在書箱裡,我總是安靜地翻書玩。坐擁書“城”,成為我的人生初體驗。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愛書的父母想方設法為我們提供閱讀條件。童書匱乏,我從小習慣讀大人的書。鞍山並不大,父母以認識在新華書店工作的朋友為榮,這樣就能最快獲得新書到貨的消息。那時父母經常會買相同的書回家,這不是什麼浪漫的事,也不是兩人多麼心有靈犀,而是那時可選擇的書太少了。

    十歲那年,全家從內地移居澳門後,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從語言到生活方式。我幼不知事,不知道人到中年的父母,經歷了怎樣的“文化休克”,才熬過人地兩生的困境。

    除了語言和生活,澳門和內地最大的不同是物價高。爸爸帶我去營地街市,在魚檔前問價。賣魚的是一位有點年紀、嗓音沙啞的女人,回答說“五毫”;爸爸又問:“一斤?”換來了不耐煩的高聲回應:“五毫一両啊!”十進制仍未在港澳通行,菜市場以十六両為一斤計,來了澳門後,我才真正理解“半斤八両”的意思。一斤魚賣八元。我永遠記得爸爸在魚檔前轉身離去的落寞神情。

    爸爸是工程師,一九八○年代在私人建築公司拿一千五百澳門元月薪。我們三姐妹都在私立學校唸書,學費不菲,省吃儉用是必須的。生活物價高,書價更高,一本書平均售價在幾十元。但生活中不能沒有書。在澳門父母給我買的第一本課外讀物是《濃濃的鄉情》——台灣作家遙念故鄉的散文,文字簡潔又不失古意,我讀了又讀。這本書現仍在書架上,套有透明的有星星圖案點綴的專用包書紙。

    後來父母把他們在內地的藏書慢慢搬到了澳門,這其中有一九六○年代出版的(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套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紅樓夢》,我從小學讀到今天,仍有常新之感。

    一九九○年代,珠海開始出現大型書店,到珠海買書是我們最快樂的事。步入社會工作後,在買書這件事上終於實現了我的“財富自由”。

    與書為伴的成長經歷,使閱讀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方式。我堅持睡前讀書,不刷手機。出差、旅遊,我會帶上不只一本書,生怕中途書讀完了。

    每到一地,我都爭取去實體書店,至少要買一書。除中文書外,我在伊朗買過當地詩人的詩集;在西班牙買過美國人歐文寫於一八二九年的《阿爾罕布拉的故事》;在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流連。好友去葡萄牙,為我帶回科幻小說《三體》的葡文版……

    我偏愛讀紙質書,也不排斥多媒介閱讀,這是當下多元閱讀形式的體現。讀文史類紙質書的方式是精讀;讀電子書甚至有聲書,是為了快速吸收其他如心理學、營銷學、管理學乃至科技領域的知識。這種交叉閱讀有助於拓展個人的閱讀邊界。時代的巨變不允許我們只在熟悉的範圍裡閱讀和自己觀點趨同的書。閱讀,是我們打開格局又能保持謙遜的人生良方。



    穆欣欣



89

鮮花
43

握手
13

雷人
100

路過
54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