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新措助打破就業市場囚徒困境 “五一”勞動節作為全球勞動者爭取權益的象徵性節日,常引發社會各界對勞動相關議題的廣泛討論,其中,本地就業與外地勞工的議題在澳門備受關注,青年就業結構失衡更加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對政府而言,引入外地勞工的初心是為了補充本地人力資源不足。然而,社會人士卻認為外地勞工會影響本地就業,似乎本地就業和外地勞工處於零和遊戲的狀態。儘管官方數據沒有顯示失業與外地勞工有直接聯繫,且總體失業率穩守在低位,但是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是有必要深入檢視造成失業背後的深層次問題(如“高學歷低就業”現象),而不是簡單將問題歸責在外地勞工,造成二元對立。為此,特區政府提出將從不同方面優化就業調查工作,包括針對斜槓族情況作資料收集,與勞工局失業登記配對,進一步結合行政資料和調查抽樣資料等。 從外國案例來看,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被視為扎根於德國的產業與文化土壤的“校企合作”典範。該模式讓學生與培訓企業簽訂合同,部分時間在校學習理論知識,部分時間在企業當學徒,把課堂知識應用於企業實踐,為德國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芬蘭的職業教育模式則可以讓職業教育畢業生通過考試或學分積累進入研究型大學深造,打破職業教育的“天花板”。無獨有偶,新一屆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指出,將研究設立綜合的職業培訓平台,開展高中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模式及銜接高等教育的研究,加強與應用型高等院校及企業的深度合作,與綜合旅遊休閒企業合作推出“就業+培訓”專項計劃,並將更多不同領域提升專業技能的證照考試納入資助範圍等。以上措施,除助力居民提升就業競爭力,還能讓居民、企業、政府三方共同負起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責任。 伍芷蕾 博士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