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紀錄片導演同遭打壓 一位猶太裔美國學者因參與聯署一封譴責以軍在加沙殺戮的信,而被德國科隆大學取消了教席聘書。 描述約旦河西岸佔領土巴人生活的紀錄片《家不成家——我生於巴勒斯坦》,自二○二四年在第七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後,陸續獲得多個獎項: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獎、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觀眾選票紀錄片獎)、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提名),引起許多國際媒體與影展的關注。今年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一舉上了國際新聞的頭條。 這部由以巴導演團隊(兩位巴勒斯坦和兩位以色列導演)聯合拍製的紀錄片,講述了以色列定居者佔領約旦河西岸村莊後,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的故事。在獲獎感言中,巴勒斯坦導演阿德拉指出,以色列殺害加沙平民,敦促德國停止向以出口武器;而以色列導演亞伯拉罕在發言中將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佔領稱為“種族隔離”。 在柏林影展獲獎後,柏林市官方網站把電影描述為有“反猶太傾向”。導演之一的以色列記者亞伯拉罕在社交平台X上發帖:“我痛心地看到,在大屠殺中殺害了我的大部分家人之後,你們(德國人)卻利用反猶太主義一詞來壓制對以色列佔領約旦河西岸(我們電影的主題)的批評,並使針對巴人的暴力合法化。” 亞伯拉罕說,就因為這番演講,他收到死亡威脅,一群右翼暴徒到他家搜尋他。“作為一名左翼以色列人,我在二○二四年的柏林感到不安全和不受歡迎。”他誓言要對此採取法律行動。在亞伯拉罕發帖後不久,社交平台X刪除了這段話,並在電影頁面上表示,因該描述“不正確且不可接受”,因此被刪除。 (加沙戰爭引起的道德拷問 · 二十三) 沈 實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