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韻風舞》由藝術家和島民合製 文化旅遊慢慢遊 (中) 尼修斯 食貴價海鮮,是我對香港西貢的唯一印象。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澳門人對於甚麼長腳蟹、巨型龍蝦的印象仍是天外之物,但在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宣傳片上,香港巨星在西貢的海鮮餐廳魚缸中撈起一網又一網,高聲香港歡迎你,是常有的片段。蹲在舊款十四吋電視旁吃着鹹魚撈飯的我,所看到的是一網網的錢啊錢…… 幾年前聽到西貢海藝術節,立即聯想起的也是海鮮,莫非是以美食招徠藝術節?其實它是二〇二二年開始,由香港旅遊事務署主辦、一口設計工作室策展,以大型藝術裝置為主的三年藝術計劃。西貢海是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半島附近的一個海域,海域內的主要島嶼為橋咀洲,其他島嶼則包括炸魚排、枕頭洲等,聽名字已覺有趣。西貢海有不少的小島分佈,自然而成灣口,水道平靜,多元的生態地貌及景觀,加上風土人情,假日吸引不少的遊人。西貢海藝術節將藝術品結合歷史文化、古蹟、風景及難得的海洋氛圍,觀眾乘船“跳島”參觀,儼然是個微型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二〇二四年展出廿七件全新及保留的作品,並加上表演藝術,在兩個月展期中舉辦四百多場導賞團,讓小小的島發揮大大的生命力。一些近年被關注的話題:藝術與社區共融、自然教育創新、可持續旅遊實踐,都可在藝術節中實踐,令它更似一個文化旅遊的實驗,真是點止藝術節咁簡單。 筆者喜愛的作品,大多是和大自然巧妙融合的,例如在橋咀洲的《日光下的月影》,安放在連島沙洲的另一側,要在潮退時才可通行,潮汐漲退與月圓月缺相關,作品的內涵奇妙地與自然及環境結合, 觀眾需要越石灘、爬小徑才能一睹月容。這件作品隨着時間流逝而生出變幻的陰影,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對話。 海螺金屬雕塑《海洋說》不僅反射着觀者的身影,映照着無垠的海洋,更通過海螺中空的形態放大海浪的聲音,有如海洋的呼喚。當海風拂過,金屬表面發出輕微的共鳴,海洋把小島親密地擁抱。糧船灣島民用形似龍船的長舟運載物品,作品《龍韻風舞》以龍為主題,標誌着糧船灣的文化與歷史。它位於沙灘上,龍尾在漲潮時藏於水中,退潮時浮出水面,隨風飄動的龍鱗由環保回收塑膠製成,邀請當地居民共同繪畫,記錄他們的故事與經歷,是社區參與的好例子。 三年下來,面對的問題不少,例如常掛在口邊的可持續性:藝術節未能自給自足,必須依賴政府資金,藝術作品留在島上,後期維護不足,自然損耗大,安全有風險。四個小島數量不多,面積不大,活動名額緊張,加上要計跳島的船期,運作易生不順,悠閒的慢遊反會變得緊張。這些挑戰,都可成為後來者可參考的寶貴資料。藝術節雖有閉幕之日,但它點燃的文化火種將繼續在這些島嶼上燃燒。它顯示出香港這座國際大都市不僅有購物與美食,更有深邃的海洋文化和豐富的歷史積澱。海風依舊,藝術長存,西貢海的這場三年對話,或許正是香港文化復興的一個美麗開端,這種價值不是簡單的文化旅遊四字可以簡括包攬。 澳門三島已被填成一塊,沒島可跳,這些例子可以借鑒嗎?在物理上不可以,在心理上卻有無限的可跳空間啊!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