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將打造 “社區長者服務圈” 政府打造社區長者服務圈 儲備人員增醫護比應對超老齡化 【澳門日報消息】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表示,政府將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應對老齡化,包括希望打造一個“社區長者服務圈”,以及在東區-2增設長者院舍等。同時着力推廣社區護理康復服務的概念,包括透過設立社區健康中心,整合護士、社工、康復師組成的團隊,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務,或探討提供“家庭簽約護士”模式,為居家長者定期上門護理等。 東區2增長者院舍 議員何潤生關注安老保障,認為政府應推動銀髮產業更好發展,以及縮短安老院舍輪候時間和提升專業護理培訓水平等。柯嵐回應稱,政府將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展開相關工作。老有所養方面,包括從家居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個層面,家居養老是日後會着重家居適老化設計,包括完善到戶及社區支援服務。 社區養老則是在全澳打造十五至二十分鐘的社區長者服務圈,即二十分鐘步程範圍內有一所社區養老機構;開展獨居長者和兩老家庭普查,蒐集數據資料,為以後做好社區養老提供良好的數據基礎。機構養老即是長者院舍,政府將在東區-2增設長者院舍,預計增加約一千一百個服務名額,並且在取得社會共識下看可否適當撥一些土地出來興建私人院舍。 探討家庭簽約護士 她提到,面對老齡化社會考慮的問題已經不是疾病醫治,而是全生命周期護理,故守護前移和預防慢性病非常重要。下一步將着力推廣社區護理康復服務的概念,包括透過設立社區健康中心,整合護士、社工、康復師組成的團隊,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務,探討能否提供“家庭簽約護士”模式,為居家的長者定期上門護理服務等,以及培訓健康護養員支援家庭照顧長者等。 增醫護物理治療師 一方面既要強化老年專科體系建設,另一方面要強化家庭醫療體系建設,包括將成立家庭醫學培訓基地,為公私營醫療人員提供相關培訓知識。醫護人員的儲備方面,參考鄰近地區經驗和相關文獻,若要應對二○三五年超老齡化社會,每千人口的比例,醫生應要達到三點五至四,護士為五點五至六,物理治療師○點八至一。但二四年本澳醫生每千人口比例只有二點九、護士四點四、物理治療師○點四,故每年醫生應該需要新增九十至一百二十名、護士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名、物理治療師三十五至五十名。她強調這個數字並不是說政府要聘請人手,而是當社會面對超老齡化時需要的人員儲備,所以如何儲備這些醫療人員,亦需要社會共同思考。 議員張健中建議科技賦能養老產業。柯嵐指出,將推出應用程式偵測長者應用科技賦能養老狀況,但目前面對較大的障礙是相關數據方面不可以跨境。政府將認真思考如何克服問題,希望大灣區數據流動機制對接後可以克服。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