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媽祖誕前夕,原澳門日報同事黃文輝發表了一篇名為〈沖繩天妃廟懷古〉的文章,詳細介紹了沖繩與媽祖信仰的深厚淵源。其中寫到明代冊封使陳侃對媽祖的態度轉變,頗有同感,不禁為之莞爾。 一般來說,舊時讀書人秉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教訓,對“禱詞齋醮、飛符噀水、誦經禮佛”之類的儀軌,皆避之唯恐不及。放在今天,知識分子對於民間信奉的神祇大體也是這樣。不過,對於媽祖這樣一位來自民間、親民的神明,態度還是有所不同,多有好感甚至敬仰有加。 明清兩代中琉交往密切,媽祖信仰始終縈繞兩國使節的冊封與進貢之旅。陳侃是首位將出使見聞撰為《使琉球錄》的冊封使。 初始陳侃只是順應民心,依閩人習俗“禱於天妃之神”,並不是真心敬奉。後來遇到颶風“人力罔攸施”,只得恭謹向天妃祈求庇護。是歷經劫難陳侃才“心志丕變”,不僅為天妃設齋行醮、修廟立碑,更上疏朝廷,乞請官方祀奉。 說實在的,面對茫茫海域變幻莫測的氣候,當一葉扁舟在狂風巨浪中掙扎時,束手無策的人們也只有指望神明庇祐了。清朝以從客身份參加冊封使團的書法家王文治在《海舟為颶風所敗》一詩中寫道:“十日颶母虐,纜絕不可收。是夜海雲黑,萬鬼聲颼颮。陰風扇腥雨,怒鯨鬥潛蚪。洪濤排連山,上下相躪蹂。巨艦觸礁石,似臼以杵投。頃刻胥及溺,自斷今生休。珠燈起天末,金光燦星遊。若非神扶持,全活可幸求。” 媽祖信仰賦予漁民、商賈、使節於危難中求生之念與獲救之望,也同樣為人們遭遇人生變故心生惶惑時指明方向導人向善。讀了一點書的人也應該明白,信仰的力量在於巨大的心理安慰,這不是迷信。 石 城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