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地圖上的澳門 · 第二輯 (三)



一八六五年的地圖《China, Costa de Leste. Macau com as ilhas e costas adjacentes》 (圖片來源:澳門記憶)

後來人們在炮台下方修建氹仔碼頭 (圖片來源:澳門文化遺產網)

氹仔炮台(約一八九〇年) (圖片來源:澳門記憶)

    一七八四到一九二四年



    地圖上的澳門 · 第二輯 (三)



    今期轉向介紹一八六五年的地圖《China,Costa de Leste.Macau com as ilhas e costas adjacentes》(中國東海岸,澳門及其鄰近島嶼和海岸)。此圖製圖者是Read,W.A.和Palha, J.F.M.,由四張石版畫組成,附有葡文圖注,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本圖附有兩張澳門景色插圖,一張為東望洋炮台景色,一張為從燒灰爐望向南灣的景色,另附有題為“MACAU 1866”的簡圖。在這張簡圖中,澳門的範圍已經包含氹仔,反映氹仔在一八五一年被葡人非法侵佔的情形。

    相對於一八二九年地圖對小潭山的標注,本圖相關標注是“TAIPA”,說明Taipa一詞用於指代今日氹仔陸地並不晚於一八六六年。

    另外,本圖分別標注了大潭山和一粒米為“KAIKONGI.A”(應指雞頸)和“Ki-kiong”,和今日葡文名相當接近。然而,關於小潭山和大潭山高度的標記,本圖似有失準。

    本圖稱大潭山最高處為五百〇八英尺(一百五十五米),小潭山則為三百〇六英尺(九十三米)。參考今日數據,大潭山海拔約為一百五十二米,相差三米;而小潭山為一百一十米,差異較大。巧合的是,由單位換算可知,一百一十米等於三百六十英尺,筆者懷疑製圖者一時疏忽,將“6”和“0”寫反,產生倒誤。本圖對氹仔內部描繪得非常仔細,先從今日的氹仔舊城區談起,在本圖可能清晰地看到,沿海一帶街道漸成雛形,有些用稻草搭成的房屋(Habitaçoẽs de Juncos)伸出海面,懷疑是漁民的排屋。在今日卓家村一帶,本圖則標有“Hortas”(菜園),說明當時氹仔除了漁業外,還在稀少的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同時,本圖在今大學山南麓、大潭山西麓和小側山北側繪有大片樹木,令人懷疑當時氹仔是否曾出現過森林或林業也是氹仔經濟產業之一。

    在今盧伯德圓形地附近,本圖標注了建於十九世紀中期的“Forte da Taipa”(氹仔炮台)。作為葡人的軍事設施,此炮台有助葡人以氹仔為跳板,進一步非法侵佔十字門上的其他島嶼。

    通過本圖可知,氹仔仍然相對處於農村社會,經濟仍有待發展。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黎嘉謙



89

鮮花
32

握手
77

雷人
25

路過
77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