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澳門”活動年開幕式 ![]() 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授牌儀式 “澳門——東亞文化之都”:東西匯流 亞洲融和 澳門文化局局長 梁惠敏 背景 “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是為落實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共識和精神,由三國共同發起的亞洲首個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是體現中日韓人文領域的重要成果和東亞區域文化合作品牌,獲選城市需要具備豐富、鮮明的地方文化資源和特色,同時能展現東亞文化精髓,對促進東亞文化交流與互學互鑒具有引領與示範作用。 爲配合“東亞文化之都”申報工作的開展,特區政府特別設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城市創建工作及活動年的籌備、策劃、實施和管理。文化和旅遊部專家委員對申報城市的文藝創作體系、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文化產業與消費、旅遊產品與服務、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城市文化特色等項目進行評審,並甄選出6座候選城市進入終審環節。 2024年5月,特區政府由時任社會文化司司長率團前往北京參與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終審答辯,澳門以優異的城市創建計劃,獲得評審委員一致高度評價,最終以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順利通過終審。2024年9月12日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十五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期間,舉行了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授牌儀式,由三國文化部門代表分別向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中國湖州市、韓國安城市及日本鎌倉市之代表授牌,澳門作為國際大都市由此新增添一張亮麗的“金名片”。 從文化底色到“金名片” 澳門的獨特魅力,源於歷史的饋贈。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與貿易樞紐,葡萄牙商船在四百多年前帶來的不僅是貿易,更讓澳門在東亞文化交流上,一直擔任重要角色,也開啟了東西方文明在此的對話與交融。在這獨特的歷史背景下,從媽閣廟的香火氤氳到天主之母教堂遺址的滄桑石階,從粵韻悠揚的傳統戲曲到飄香處處的土生葡人美食,澳門的文化基因中,既有中華文明的根脈,又有東西方碰撞的火花,這種“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正是澳門當選“東亞文化之都”的文化底色。 自回歸祖國以來,澳門受惠於“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會建設迅速推進,國際化程度日益提升,同時,憑藉自身深厚的歷史底蘊,將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推動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例如通過歷史建築活化,將之利用為圖書館、展覽館及城市所需的一些功能空間,眾多的歷史片區也成為城市節慶活動的舉辦地點,令澳門獨特的文化在生活中得以承傳,並散發著中西文化薈萃的魅力。澳門亦先後榮獲“世界遺產”“世界記憶名錄”“創意城市美食之都”三張國際名片,而“東亞文化之都”的殊榮,更為城市增添一面亮麗的“金名片”,這不僅肯定了特區政府長期以來在文化建設上的努力,亦有助深化澳門與東亞文明的交流,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文化彰顯澳門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獨特風采。 從使命到行動 “東亞文化之都”承載著促進文明互鑑、深化人文交流的願景,因此,澳門榮膺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不僅是對其數百年來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高度認可,更是一份面向未來的使命與責任。邁入2025年,澳門將以“東亞文化之都”的身份,不僅展示自身魅力,更致力於搭建一座聯動中日韓、輻射東亞的文化橋樑。基於澳門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對近代世界經濟、技術和文化之間的東西交流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為此,特區政府以“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澳門”活動年為契機,以“東西匯流·亞洲融和”為主題,分別以“揚帆起航”“乘風破浪”“流星追月”及“滿載而歸”四個航海意象單元開展系列活動,象徵從啓航到豐收的文化探索之旅。活動深度融合東亞文化元素,並以文化為橋樑促進人文藝術交流,彰顯澳門悠久的海洋文化和城市的包容與創新。 在這一框架下,特區政府將在各項年度盛事中,增加東亞文化元素,舉辦更多具國際號召力的文化展演和交流活動,為居民及各地旅客提供具中日韓元素觀演體驗的文旅項目。為弘揚東亞文化之都“共生·創新·和諧”的核心價值,文化局將推出多個交流合作項目,包括邀請中日韓三地藝術家共同創作公共藝術作品,並作公開展示,為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留下文化足跡。同時,計劃委約澳門中樂團組織中國、日本、韓國藝術家共同參與,創作以中國民族管弦樂為載體,加入日本及韓國具代表性的器樂及文化元素,具文化融和特色的音樂藝術作品。此外,為向本澳大學生提供深入體驗東亞地區文化與藝術的平台,擴闊國際視野以及開展跨文化交流,計劃推出“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澳門活動年—大學生文化大使”交流之旅計劃,透過多元互動,培養澳門及日韓青年的人文視野與藝術素養,播下友誼的種子,推動三地青年交流的持續深化,讓文化交流從“活動”升級為“機制”。 (特刋)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