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識讀”破電騙 ——數碼時代存活心法 (下) 上篇文章裏,我從媒介發展的角度出發,試圖 為大家破解“電信詐騙”與“電騙與我無關 只是錯覺”兩個思想陷阱。 其一,電信詐騙(以下簡稱“電騙”)在近年越見猖獗,並不是單純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而是我們已無力在媒介環境中從心所欲。媒介技術的發展令我們身處的空間與接收資訊的環境完全割裂,加之社交平台有意無意營造的“親密感”,令大家跌入了一個“遠近不辨、親疏不分”的媒體環境;同時,疫情的出現,網上化、數碼化等情況急速加劇,將原本可以與網絡保有距離的群體,一下子推入這個嶄新的媒介環境,以上種種,才是騙徒得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來作惡的原因。其二,電騙與我無關只是錯覺。媒體報道騙案時的方向、人人心底裏的拒絕意識,都令大家認定電騙受害者均是因為貪心而惹禍,然而,這一錯覺或令我們忽視電騙集團在佈局時的精密計算,無法看清自己與電騙的真正距離。跳出以上兩個思想陷阱後,我們就可以從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出發,修練在數碼時代的存活心法。 媒體識讀 所為何事? 若從字面來看,媒體識讀指的是認識、辨識媒體以及解讀、閱讀當中訊息的基本能力,而從學術角度出發,媒體識讀指閱聽人在“近用、分析、評估,及傳播各式訊息”的能力。亦有人將媒體識讀與媒體素養作區分,認為涉及觀念、行動等形塑的媒體素養比媒體識讀來得更高層次,但其實兩者重疊的部分不少,在實際應用或普及推廣時硬作區分,意義着實不大,故下文會採用媒體識讀一詞來指涉這項在當今社會必不可少的能力。 媒體識讀能力必不可少,原因在於我們的生活已與媒體密不可分。以往,大部分人需要透過傳統媒體,如報章、電視等獲取資訊,此一情形下,我們已然要具備媒體識讀能力,好讓自己能辨識和解讀這些資訊當中的意識形態和潛在影響力。而身處當下這個數碼年代,你和我不但需要透過網絡來獲取資訊,生活、工作中的溝通和社交等亦必須在網絡世界中進行,故不論從深度或廣度而言,媒介資訊之於我們的影響已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由往昔一個被動接收內容的消費者,搖身一變成為具有生產、發佈資訊的“產消合一者”(Prosumer),此一角色上的轉變令閱聽人掌有以往所沒有的動員力和影響力。換言之,在當今之世,若未能擁有對資訊作辨識和解讀的能力,不但誤己,或能害人。 電騙騙徒的手段看似多樣,但實則也是遵循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手法,亦即用溝通、欺騙或模仿等社交技巧,操控受害人的心理及騙取信任,令其感到放鬆、恐慌或緊張而在一時大意之下透露機密資訊,從而使騙徒有機會獲取敏感資料或金錢等。由此,要應用媒體識讀來擊破電騙騙局的心法,就可分為“溯源”、“查核”以及“分享”三部分。 溯源:追查“兇手” 杜絕漏洞 騙徒得以透過社交工程來操控受害人,第一步往往是將真假難辨的內容結合話術來開展對話,而這些內容的出處,往往就是我們的社交媒體——別誤會,我並非指社交媒體出賣用戶私隱,真兇另有其人。記得過去曾有一種難以證實的說法在臉書使用者之間流傳:一旦你在搜尋引擎中搜索過,或在現實世界的對話中談及過某事物,轉眼,臉書就會向你推送相應的產品廣告,於是,大家都認為臉書在偷聽。但這個“偷聽”說法其實已被美國東北大學的研究推翻,更指出,臉書獲取資訊的途徑並不是偷,反而是透過收集、分析、預測你所提供的內容,準確估計需要。此研究揭示了民眾在網絡上留下的數碼足印,其實已足以令人對你的一切瞭如指掌。此言不虛。大家只要細心察看平日在社交媒體上“暴露”的內容——在某學校的畢業年份、加入某某機構的具體日子、與另一半的相識經過、外遊當下享受的美食佳餚……以上種種,無一不是騙徒能加以利用的上佳材料。明乎此,大家也就會明白,“洩露”自己材料的“兇手”,其實就是自己。 要杜絕這個漏洞,我們可以透過設置不同的保安等級,令自己得以掌握內容的傳播程度;也可以定期清除搜尋記錄,減少“被追蹤”的風險。但最重要的,始終是要有意識地控制在社交媒體分享的內容,別過分將自己私人生活在網絡世界公開發佈,好好克制自己當“網絡露體狂”的想法。 查核:信事實而非直覺 其次是反覆查找及核實內容。如上所述,騙徒憑藉話術與受害人開展對話後,往往會在後者感覺放鬆、恐慌或緊張時才使出最後手段,令其落入圈套。營造這些情緒狀態之所以重要,因為它們能令人放下判斷,盲信直覺——對方能準確說出我的個人資料,必定是官方機構的代表,所以我要順從其指令;這個人清楚知道公司的架構,更可說出部分要員的名字,一定是老闆的代表;他與我通訊了這麼久,又時常分享自己的生活,處處流露關心而無所求,不可能是騙子……以上這些情節看似真實,若然當事人能夠冷靜應對,透過不同渠道查核內容真偽,不被一時的情緒主導行動,騙徒根本難以得逞。所以,當遇到來歷不明的電信內容,又或是牽涉到金錢相關的行動時,不妨先查證,向相關機構、人物作核實;也可善用政府或機構推出的防詐騙、事實查核工具,謀定而後動。 分享:資訊共享 助人自助 假若你能識破電騙騙局,意味着“溯源”、“查核”等步驟已起作用,這時候,就應往“分享”邁進。實踐“分享”,關鍵在於善用社交媒體賦予我們的傳播力,所以,將自己遇到的經歷加以整理,再向身邊人分享只是其中一環,有意“分享”者更可定期關注官方或新聞機構發佈的防騙資訊,繼而向社交圈子發放相關內容。此外,亦可與身邊人籌組“支持網絡”,容讓大家在遇到不確定的情況時,能夠成為彼此的求證對象,助人自助。 “溯源”、“查核”、“分享”這三大心法的重要性,不單體現於它們能協助網絡服務使用者在電騙肆虐的當下識破騙局,力保不失,更在於對新媒體世代,每一位閱聽人的提醒:最大的保安漏洞不在別人,在於自己;而能夠在電騙迷霧中將你解救出來的,亦是你自己。慎思明辨、三思而行,在現實世界做人處事理應如此,在網絡世界亦如是,共勉! 蕭家怡(文化評論人)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