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皇方濟各(新華社) 與受苦基督同行 教皇方濟各雖已息勞歸主,但他在生命的最後日子仍不忘為加沙戰火的受害者發聲,呼籲停火,其實這只是方濟各站在神學和牧靈關懷上的一種延伸,而他也一直特別關顧弱勢群體,視之為與受苦的基督同行。 原來教皇一直深受巴勒斯坦人愛戴,無論是基督徒或是伊斯蘭教徒。就在他上任後的第二年即二○一四年,他前往聖地訪問,當隨行車隊從耶路撒冷進入伯利恆之際,他示意停車,這完全不在計劃好的行程上。他下車後走去分隔以巴兩地的隔離牆前,右手放在牆壁上,前額微挨在牆身祈禱了數分鐘,湊巧地教皇所俯身之處旁邊有以紅色漆油寫着“解放巴勒斯坦”,象徵意義甚濃。 不要忘記,教皇出身於耶穌會,他的名字又叫方濟各。事實上,耶穌會和方濟各會有個共同點,就是着重靈修培育,有所謂神修操練並內省,緊跟着耶穌的步伐,保持對社會正義的熱情,並和困頓的窮人同行,一如與“受苦的基督”同行。如是者,教皇為巴人和加沙發聲,便很容易理解了。他批評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每天看到有不少孩子遭到轟炸,他曾悲哀表示,這是殘酷的,這不是戰爭,而是屠殺,這實在觸碰了他的心靈。 教皇來自阿根廷,他在其祖國經歷過殖民主義遺害和軍事獨裁,面對社會種族階級極端不平等和貧富不公,還有拉美地區主流教會站在殖民軍事上強權打壓貧農。方濟各早看不過眼,“解放神學”思想逐漸進入他的腦袋裡,他和“解放神學”表表者薩爾瓦多主教羅梅洛(OscarRomero)有過接觸,後來羅梅洛給軍人政府暗殺殉道。 這事對方濟各有佷大的震撼,而羅梅洛對他亦有不少影響,這可從他往後的思想行為看端倪。而他一上任為教皇後,便為羅梅洛封聖。原來耶穌會在拉美頗為活躍,有好些會士積極扶助貧農互助組織,他們是解放神學的信仰者,而方濟各就是在這個社會氛圍中成長,加入耶穌會是如此順理成章的事。 因此,當教皇看見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行殖民主義之實,那些猶太殖民區居民成為殖民者的打手,無日無之地摧毀巴人村莊,這包括巴人基督徒的村莊,加沙巴人基督徒和他們的穆斯林同胞共同面對屠殺的殘酷境況。他呼籲調查以色列在加沙的行為是否構成種族滅絕,艾薩克牧師認為這對他們來說極其重要,因為教皇要求問責,表明他不僅僅在於同情和追求和平,他還追求正義,這正是許多宗教領袖所不敢說的,而他在這方面實在樹立了一個典範。 從耶路撒冷到加沙都曾是基督教的聖城,隨着以色列建國及在巴勒斯坦土地上推進其殖民擴張,巴人基督徒數目已不斷下滑,在西岸現只有五萬至十萬之間,加沙更降至佔該地人口的百分之三。這就是被佔領下的聖城,早失落於殘酷的殖民主義之中。隨着教皇方濟各息勞歸主,相信如他這位宗教領袖,願意為聖城吶喊並尋求公義的這一把真摯聲音,將愈來愈微弱。 張翠容(香港戰地記者)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