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因何沒有楓?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唐人張繼的一首詩,題曰《楓橋夜泊》。在若干年前曾經引起人們的爭論。事緣有遊客到過楓橋,他周圍看不到楓樹,遊客乃向導遊查詢,導遊支吾以對。很明顯,詩的次句寫道“江楓漁火”,漁船上的燈火有了,卻找不到半片的江楓,是何道理?他們尋根究底追查,可以說是捨本逐末。 楓橋,只不過是這橋的命名,在今江蘇蘇州市盤門外,詩是寫旅途中夜泊愁眠的情懷,時令為深秋,時分是夜半,地點是江上的舟中,一切所見所聞,交互夾寫,全在烘托“愁眠”這主題。以“月落”呼應“夜半”;“烏啼”呼應“鐘聲”,還有“霜滿”、“江楓”隱示深秋季節,寫得那麼細膩清楚。全因愁而不能寐,所以看得眞,聽得清。詩以“愁眠”兩字,點明主意,第三句指出夜泊地點,然後鐘聲傳到自己這客船上,這說明其他船隻都穩卧着,惟獨作者愁而不眠,是故鐘聲歷歷聞到。 前面說過,遊客向導遊追問:“旣是楓橋”,為何半片楓葉也找不到?而導遊支吾以對。楓橋根本就沒有楓,它名曰“楓橋”,實即“封橋”,蓋“楓”、“封”二字音同,皆因張繼的詩《楓橋夜泊》而誤導。清葉廷琯《吹網錄 · 閔榮墓志》:據乾隆《府志》引周遵道《豹隱紀談》云:“楓橋舊作封橋,因張繼詩相承作楓。” 關於張繼這首詩引起爭論亦多矣,有人質疑寺觀是沒有“夜半鐘聲”的,總而言之,凡此類問題都是捨本逐末,不提“漁火對愁眠”,反而着眼於有無楓樹。何異“不問蒼生問鬼神”,是張繼所始料不及的。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