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裡大部分演員為釋囚 頌揚藝術力量 ——談《鐵窗劇團》 沒有暴力毆鬥的監獄戲,沒有掌聲的戲劇排練。《鐵窗劇團》將排戲與監獄結合,真人真事,超低成本,卻頌揚藝術的強大力量。 失敗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但比起幾齣提名影片更好看,因為真實、真情、真切,不造作也不俗氣。一開始是舞台劇表演結束,眾人返回後台更衣,鏡頭一轉回到監獄,演員原為囚友,個個返回監倉。這前奏將監獄與舞台兩個差天共地的地方扯在一起,率先宣示囚友與藝術的微妙關係。 故事設在紐約的高設防監獄,幾位囚友接受藝術更新計劃,排練戲劇。全片根本是一齣排劇的電影,幾乎由頭排到尾,過程中折射眾人的內心世界。最好看是幾場囚友自白戲,有的後悔當初,有的懷念家人,有的在閒聊中自白,有的在排戲中代入角色說心底話。真與假、虛與實,眾人遊走於現實與戲劇世界之間,卻能表現真我、發洩情緒,藝術力量難以預料。 在表現真我的同時,也能自我療癒。排練《哈姆雷特》過程中逐漸釋放情緒、療癒自己。重複的莎劇金句“to be or not to be”,竟能演繹出“想坐以待斃還是闖出明天”的生命教育,暗導大家捱過目前困境,放眼未來,排練戲因而注入積極的人生意義,主題更清晰。片末兩個囚友在監獄外重遇,一個擁抱勝過婆媽問候,把影片推至光明收筆。 監獄是封鎖自由之地,劇院是表現自我之地,兩者皆有圍牆,卻透過藝術連結,打破圍牆,通往心靈自由,進一步發揚藝術力量。 導演基克桂達在片中運用不少長鏡頭對準排戲現場,移動幅度不大,讓觀眾仿如坐在現場,看他們排戲,看他們閒聊,他們也像被看見、被重視。囚犯從來被社會遺棄,沒人看重他們,影片讓大家看他們,認識他們的才華,間接發揮了藝術、電影的效用。 片中除主角外,大部分皆為真釋囚,各人演回自己,入型入格。正因為他們是素人,演技不刻意,演來真實、可信、樸素。 lhaio@yahoo.com.hk 小 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