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四新產業培訓人才 統計局公佈,今年首季總體及本地居民失業率微升,就業不足率則微跌。失業居民七千三百人,較上一期增加五百人。“一戶通”職位空缺數約六千一百多個。若完全配對成功,基本上覆蓋絕大部分的失業人口。但問題並非簡單的加與減,從供求關係來看,結構性失業才是關鍵。 博彩業朝健康發展方向、“1+4”產業發展定位,以及新世代就業心態改變,本澳正處於經濟轉型期。好比一家老店要轉型升級,原有的工作崗位自然減少,新業務雖然發展快,但剛開始規模還不大,能提供的職位有限,形成了當下青年人找工作面臨的困境。傳統崗位少了,新崗位要求又比較高,澳門經濟轉型和青年的能力短板,產生了雙重的“疊加效應”,造成青年就業市場供需短缺失衡。 去年,勞工局成功配對人數近一萬四千七百人次,當中三十四歲以下青年佔六成。今年第一季亦成功配對了二千五百七十人次,當中三十四歲以下青年佔半。說明了就業配套服務確實發揮了作用。但問題在於,很多年輕人想找的是辦公室文員、銷售等工作,市場上最缺的卻是餐飲、酒店等服務崗位。“有工冇人做,有人冇工做”,正是轉型期常見的現象。 現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新增支援青年到內地實習或就業計劃,當中對於到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深合區指定企業就業的三十五歲或以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期間每月補貼五千澳門元,最長補貼十八個月。措施相信有助緩解青年的就業壓力,也打開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青年積累跨區域工作經驗,提升競爭力。 然而,要真正破解結構性失業難題,仍需多管齊下。本澳正大力發展“1+4”重點產業,就業及人資市場的需求必然隨之轉變。除了補貼青年到內地實習或就業,擁抱大灣區及深合區外,更重要的是聯合高校以至中學、職業培訓機構和企業,產教融合,開辦更多與四大產業需求匹配的專業培訓課程,既能有針對性地提高應屆畢業生的職業技能,亦能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