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嫦六揭月球盆地廣佈蘇長質月殼



去年六月四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攝的嫦娥六號取樣回放畫面(新華社)

四月八日,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納米離子探針實驗室,科研人員展示即將展開實驗檢測的嫦娥六號月球樣品。(新華社)

    嫦六揭月球盆地廣佈蘇長質月殼



    【中新社武漢廿六日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二十六日表示,該校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在聰領銜的團隊,通過對嫦娥六號返回月壤、角礫、衝擊玻璃及玄武岩岩屑開展系統研究發現,嫦娥六號月壤與着陸區玄武岩化學成份顯著不同,並驗證了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廣泛分佈着蘇長質月殼。

    相關成果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地質學》。

    月球正反面大不同

    “與月球正面普遍存在斜長岩月殼不同,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廣泛分佈蘇長質月殼,這種差異可能與南極——艾特肯盆地遭遇撞擊導致月殼甚至月幔物質熔化再分異結晶有關。”汪在聰受訪時指出,這項研究成果為理解月球早期形成和演化,探索月球正反面存在顯著二分性原因奠定重要基礎。

    二○二四年六月,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帶回一千九百三十五點三克樣品。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盆地,採回的樣品成為研究月球背面月幔和月殼物質組成以及理解月球二分性成因的關鍵對象。

    汪在聰介紹稱,拿到樣品後,團隊對同一批次、不同質量的嫦娥六號月壤的四十八種主微量元素展開測定。結果顯示,月壤主量和微量元素的化學組成整體比較均勻,但與嫦娥六號着陸區玄武岩的化學成份存在顯著差異。

    “這表明有大量外來物質加入了着陸區玄武岩。”汪在聰說。

    據報道,汪在聰團隊結合岩相學,估算出外來加入物質的比例和化學組成:40±5 wt.%(重量百分比)的蘇長質殼源濺射物及2 wt.%——3 wt.%的少量隕石加入物。

    團隊從嫦娥六號樣品中還發現蘇長質顆粒,並且通過對不同顆粒岩相學研究和多元素測定,支持南極——艾特肯盆地廣泛分佈蘇長質基性月殼,指示形成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大撞擊給月球帶來巨大且廣泛影響。

    此外,團隊還發現,蘇長質的外來濺射物及衝擊玻璃的化學組成與月球隕石NWA2995族十分接近。“嫦娥六號中蘇長質岩顆粒太小,且很多顆粒受強烈改造,能够獲取的原始信息還不够全面。而來自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隕石樣品豐富,或許包含更多信息,這也提示我們可以從上述系列隕石中,去尋找月球演化的答案。”汪在聰說。



38

鮮花
88

握手
11

雷人
16

路過
68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