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被囚便得自在 人類一直在追求和平,但和平總局限在某一段時間或某一片空間裡,動盪和危機像懸掛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那突如其來的家園盡毀,如敘利亞、烏克蘭,是任何公民都不願面對的噩夢。 為什麼和平難以實現?孤陋的筆者腦海只浮現一句話:“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爭強好勝的慾望是和平無法實現的原因。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所以仇富;自己比常人擁有的多了就升起驕慢心,所以張揚炫耀。名利場、商場、政壇全都一樣,各個領域,從個人到利益集團,從利益集團到國家,除了“爭”的級別和影響不一樣,心態都一樣。二千五百年來的物質文明已經天翻地覆,二千五百年來的人心、慾望卻依舊鄙吝。 和平,如果一直外求就只能一直被追求,真正的和平只有高維度意識的開發與提升,讓人們超越狹隘的價值體系與是非觀,從更深刻、更廣闊的脈絡釐清事物呈現的表相,從而超越現有思維禁錮,由同體大悲生起慈懷,不爭、不亂,進而超越、解脫。 覺悟,並一直覺悟,感受豁達帶來的開闊心境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 有位好友,多年來囿於身邊人的利用、背離與經濟的困境中,雖一直自我激勵,但也從中不斷受傷。去年終於從一段關係中艱難走出來,半年過去,再見她已然風輕雲淡。她說這半年每日都有所悟,提及過去傷害她、逼得她淚眼婆娑的人,她唯願他們安好,因她明白他們順遂便不會來找她麻煩——雖是小悟,和過去的淒婉、怨懟、愁苦已完全不一樣。 以德報怨並非膚淺的逆來順受,而是既然面對避無可避的結果,便以廣德之心承接,摒棄貪婪、嗔恨、嫉妒等負面心理,生出感恩、寬容、善良的品質。一樣的境遇,不一樣的心境,心不被囚便得自在。這即是修行。 真正的和平,更深層次地源於個體內心的平靜與智慧。 古 吉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