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意見認為泊車費“封頂”做法,宜推廣至泊率較低的公共停車場。 提升停泊率 促泊車路外化 交諮委倡推公共車場泊費封頂 【澳門日報消息】港珠澳大橋邊檢大樓東公共停車場的泊車費自五月一日起,訂定每廿四小時收費上限機制,車輛每連續泊車十二至廿四小時,只收取十二小時的泊車費用。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許浩智認為有關做法,對引客“自駕遊”來澳有一定作用,這類調整收費的做法,宜推廣至其他公共停車場,以提升公共停車場的泊車率。 許浩智表示,港珠澳大橋邊檢大樓東公共停車場作為口岸停車場,是旅客“自駕遊”來澳的第一把關。在攤分計算下,該公共停車場與其他公共停車場輕型車輛每日最高泊車費用接近,相信當局是次推出的優惠機制是參考鄰近地區口岸停車場的優惠政策,有助吸引旅客延長留澳時間,增加該停車場的使用度。 除此泊車收費機制外,近期當局調整公共停車場的泊車措施,例如四月一日起望信樓公共停車場率先試行按半小時收費模式,柯維納馬路戶外公共停車場也有同樣的計劃,認為都是新的嘗試,能提升公共停車場的停泊率。 增設半小時收費 他建議當局根據半小時收費的試行情況,延伸計劃至其他公共停車場;以及有條件地重新開放月票。新的“封頂”機制,亦可研究推廣至其他使用率較低的公共停車場。若市區停車場研究加入“封頂”機制,更可能有條件加大泊車路外化的落實,認為都是值得推動社會探討的方向。 此外,許浩智引述有媒體報道指,氹仔的柯維納重型客車地下停車場將原本的重型車泊位改劃為輕型車泊位,輕軌公司表示短期內將有好消息公佈。他指出,該地下停車場啟用至今已將近三年,重型汽車泊位使用率長期偏低,明顯存在泊位資源錯配,是次重整反映當局積極回應區內居民對不同車位的訴求,冀多措並舉着力提升整體交通管理效率。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