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環治水防洪宜兼顧排水 路環西側因地勢低窪,每逢遇上颱風及天文大潮,水浸嚴重,造成居民財產損失。政府上月啟動路環西側防洪(潮)排澇項目——圍堤及涉水代建工程,目標提升至兩百年一遇防洪標準,預計於二○二七年竣工。工程獲大部分居民支持,期望建成後能有效根治路環水浸,並期望一併改善區內民生基建及社區配套,增進路環街坊的福祉。 荔枝碗、船人街及十月初五馬路一帶是水浸重災區。為整治路環水浸,提升區內防災抗災能力,政府自上月啟動“兩湖方案”首期工程,將於海上建設長約一千二百米的防洪圍堤、四座穿堤換水閘、珠海橫琴一側的水文觀測站,以及清理海底淤泥等,預計兩年多完工。對於“兩湖方案”的防洪工程,當地居民期待已久,認為採用離岸堤堰設計,既能阻擋風暴潮,又減少景觀破壞。 有居民關注單靠圍堤建設能否根治水患。反映現時荔枝碗部分排水系統仍沿用數十年前設計,暴雨時常因淤塞加劇水浸。另外,隨着船廠片區活化,遊客增加,但區內道路狹窄、車位稀缺,希望能利用防洪圍堤上方或後方預留的空間,擴展休憩空間以至增設泊車設施。 政府月前表示,荔枝碗片區的防洪方案已包括沿岸公共下水道的擴容重整,道路將根據現有條件重整,公共停車場的設置則從城市規劃整體考慮,意味着整體防洪方案包含部分下水道及道路重整計劃,但具體實施時間表未明確。居民擔憂若渠網不及時更新,暴雨時內陸排水不暢仍會積水。若交通配套不改善,工程車輛與遊客車輛疊加,將加劇擁堵。 當局宜適時公佈渠網改造及交通優化具體方案和時程,考慮在圍堤後增加景觀步道或親水設施,以提升休閒價值。防洪工程不應僅是抵禦天災的硬體建設,更應成為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的契機。唯有將防洪、治水、交通、旅遊等需求整合規劃,路環西側才能真正擺脫“逢雨必浸”的困境,又可實現休旅增值與持續發展,為居民和遊客創造更加宜居、宜遊的生活環境。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