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在奮鬥 命運在冷笑” 個人相當佩服的香江名作家盧國沾,月前回歸天家了。我耳畔還不時迴響起他一系列作品的旋律…… 數說起來,粵語流行曲的“流行”,已有半個世紀以上了。很久以前,省港澳歌迷常聽到的“時代曲”,多是內地電影的國語歌。上了點年紀的朋友,大概都不會忘懷《何日君再來》、《相思河畔》、《玫瑰、玫瑰我愛你》、《好春宵》、《 蘇州河畔》等國語時代曲。 雖然,某一段“時期”,上列歌曲曾被批為“靡靡之音”,但其實當年的時代曲只是一個“統稱”,其中也有許多含有愛國意識的,如《四季歌》、《大路歌》、《夜半歌聲》。即使是《何日君再來》,也隱含“送郎去當兵,當兵殺敵人”的離愁別緒也。 說到上世紀鄰埠的影視圈中粵語流行曲的盛行,人云是起始於一部電視劇《啼笑因緣》插曲的吸引。當時,由於那部電視劇收得,連帶那首粵語流行曲形式的主題曲也被唱旺了,通街通巷都有人隨口哼唱幾句:“為怕哥你變咗心,情人淚滿襟……”自此之後,行內人便食住條水,每有新的影視製作,都會隆重地配上多首插曲。而且,精心炮製,動用了陣容龐大的管弦樂隊,發掘到一批有創意的作曲家和歌手。 上述歌曲之流行,自然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市民的心理狀態大有關連。愚見認為:當年粵語流行曲主流(之一),大多是表現出一種“ 個人在奮鬥,而命運在冷笑”的、近似老莊哲學虛無憤世的感喟。 當然,當時的流行曲中,也有能發揮出積極追求的心態的,如“斜陽裏,氣魄更壯……”那一首(或一批)都提倡互助、互勵又互勉,團結進步的方向相當明確。 魯 茂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