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城大學者新著析古甓銘文



出席嘉賓在會場留影

    城大學者新著析古甓銘文



    【澳門日報消息】藉世界讀書日之際,由澳門城市大學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太和學者趙強撰寫的新書《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昨首發。此書獲澳門基金會資助,文物出版社出版、雅昌文化集團承印,以跨越一千九百多年的古甓研究為脈絡,揭開中華磚銘文明與澳門文遺保護的新篇章。



    首發儀式及分享會昨日下午三時在澳城大學生活動中心舉行。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白冰,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梁樹森,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長蕭瓏;澳城大校董會副主席孔繁清、協理副校長朱德林、研究生院副院長周龍、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執行副院長李璽、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忠、金融學院副院長鄺婉樺、圖書館館長師麗梅、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代表韓昊英及創新設計學院執行副院長王伯勛、教授戴定澄等出席。

    跨越千年磚銘文明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視頻致賀詞稱,此新作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是一部古磚的“編年史”,又是一把打開歷史記憶的鑰匙。

    全書以澳城大珍藏的一百三十餘件歷代紀年古甓為核心研究物件,輯錄實物照片與拓片近四百幀,結合磚銘考釋與工藝分析,系統梳理從東漢永平八年至民國戊子年的一百一十三個明確紀年古甓,涵蓋六十二種年號,堪稱一部跨越千年的磚銘文明編年史。不僅對古甓的紋飾、銘文及製作工藝進行科學考據,更透過篆、隸、楷等多元書體演變,揭示古代文字藝術與社會審美的互動關係。

    出席嘉賓讚賞稱,值世界讀書日出版此書不僅為學術界提供珍貴文獻,更以藝術化的表達喚醒公眾特別是年輕人對文遺的珍視。

    趙強稱,古甓是鐫刻於磚石上的歷史密碼,是建築文明的見證,也是書法藝術的載體。古甓研究是金石學的延續,更對澳門歷史建築保護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分析古代磚材的工藝特性,可為當代修復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同場,趙強向出席的嘉賓及澳大、澳科大、澳理大和澳城大代表贈書。



19

鮮花
17

握手
37

雷人
55

路過
100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