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來的戲院盛世? Netflix共同執行長泰德 · 薩蘭多斯在一場訪談中毫不留情地講出爆炸性宣言:“電影院永遠回不來了。”聽起來刺耳,也有些得了便宜還賣乖,但這不是隨口一說,而是他看着票房數字、消費者習慣,還有自己手中串流帝國的底氣給出的冷靜判斷。他點出疫情後電影院的票房收入比起二○一九年少了四到五成,今年還會再下滑百分之八,遠遠落後於百老匯、體育比賽和演唱會等其他現場娛樂活動的復甦腳步。 【摘自:〈為什麼Netflix CEO敢直言:“電影院永遠回不來了”〉,Chris,硬塞的,二○二五年四月一日】 回想一下,距離上次到戲院好好觀賞一套電影已經有多久?一個月?三個月?抑或已經是以年為單位的間隔?又,上次觀賞電影是甚麼時候?假如你對以上問題給出不一樣的答案,或許已經能夠明白何以Netflix總裁能道出此話。 然而,我對“戲院永遠回不來”此話並不完全悲觀。要理解這想法,必先將戲院與電影作區分。以往,我們習慣將戲院視作觀賞電影的唯一場所,認為只有戲院裏的大銀幕才可讓人充分體驗電影所帶來的光影感受,但隨着科技變遷、疫情、經濟狀況不明等種種緣故,戲院與電影之間的連結已被鬆動——電視機、電腦、電話的熒幕,統統都可用來放映。所以,我們必須接受,一部分只着重情節的受眾大概不會再回到戲院,同時,那些對觀賞體驗有追求的觀眾,就會變成戲院的長期客戶了。又,當戲院與電影的關係脫鈎,戲院又能否有其他可能性,與不同的表演藝術碰撞,萌生更多新玩法? 戲院也許不會回到它的盛世,但也不會就此消失。只是,未來的戲院究竟會變成怎樣,被用作甚麼用途,都值得我們深思。 穆 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