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聲色點擊)合格

合格



    復活節假去故宮博物院看了個書畫展覽。玻璃櫃裡躺着歷代名家的殘卷和長軸,卻總被乾隆皇帝的朱印搶了鋒頭。那些“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的印章,像密密麻麻的補丁縫在歷史的裂痕上,有時還附贈御筆詩句——字跡工整如衙門公文,硬生生將山水空靈裁成方塊狀的標本。最驚心是倪瓚《江亭山色圖》,留白處竟被題滿御詩,彷彿皇帝拎着墨壺,將一瓢瓢規矩澆灌進文人畫的瘦骨裡。

    也不得不佩服滿清的皇帝。他們策馬入關時,馬鞍上掛的是滿語的箭囊,卻在紫禁城內將舌頭磨成漢語的玉璽。康熙能用蒙文批奏摺,乾隆能以藏文寫佛經,而漢詩更是必修的朝服,即使繡工拙劣也得披掛上陣。史載乾隆作詩四萬餘首,疊起來比《全唐詩》還高,可惜多是韻腳整齊的磚塊,壘不出李杜的飛簷。但至少詩是“合格”的——平仄如官道鋪石,對仗似儀仗列隊,每個字都蓋着格律的官印。

    今日我們略通英語,能點咖啡、查電郵,但要以此寫一首十四行詩,恐怕連韻腳都踉蹌。反觀乾隆,以非母語的漢字砌出四萬首格律詩,縱無“月落烏啼”的靈光,至少我沒有見他犯“孤平”。某種意義上,這何嘗不是文化的投名狀?

    而今平仄格律,早被鍵盤敲成散裝的零件,網絡段子押韻全靠諧音梗。偶有詩社高談“合格律詩”,也不過是將古法當作泡藥酒的蛇,浸在自媒體的玻璃罐裡展覽。詩,終究成了青花瓷櫃中的標本,貴族文化的嫡傳血脈稀釋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某日見網友爭論“平平仄仄平”,竟有人反問:“這不是麻將口訣嗎?”啞然失笑間,忽覺乾隆的朱印在博物院深處閃爍,像最後一盞看守平仄的宮燈。

    走出展廳時,春雨正將柏油路洗成宣紙。恍惚聽見有人朗誦“兩岸猿聲啼不住”,那平仄的波浪湧來,瞬間淹沒了所有不合格的喧囂。



    王    和



97

鮮花
76

握手
70

雷人
96

路過
89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