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澳門學校國術的發展 民國建立,清朝沒落,但面臨軍閥割據、列強威迫、日本侵華等危機,有識之士呼籲國人加強身體鍛練,達致“強國強種”,保家為國。孫中山先生提出“尚武精神”,鼓勵國人練武強身,抵禦外侮。全國瀰漫強烈的民族主義,過往的技擊或武藝推陳出新,被冠以國術之名。 一九二三年,澳門精武體育會在成立典禮上,澳督對精武會推行的國術操演極為讚賞,擬撥款萬元贊助鏡湖義學,開設精武國操科,用以倡導其他學校仿效。精武會成立一星期後,會員已達千人,男女學校已有十多所加入開展國術。 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內地學校遷到澳門繼續辦學,國術成為學校的體育課程和課外活動。不少前來澳門任教的體育教員,大多具有北方門派背景。其中活躍於澳門武林的體育教員有:培正中學段玉清(黃河流域少林派)、趙竹溪(太極螳螂);知用中學馬仰之(北派岳門);教忠中學馬德光(北派岳門);越山南聯兩校周溢文(少林派羅漢門);廣大附中李朝炷(少林派羅漢門)等。 抗戰時期,澳門本地和外來學校雲集,不少學校都開設國術課程和課外活動,舉辦國術比賽,並在節慶、校運會等活動進行國術表演。民國時期,因應時局需要,國術在澳門學校得到廣泛開展,但受到時代轉變,未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梁洪波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