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研討會的各地專家合照 博物館環境科學研討會京舉行 文遺研協認識館藏保護 【澳門日報消息】中國國家博物館日前主辦“二○二五年(第三屆)博物館環境科學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於北京舉行,並邀請各地博物館專家分別就“文化遺產研究所文保信息化”、“藏品保存環境溫濕度與光照的決策制定”、“博物館環境的可視化與評估”、“學科交叉視角下的博物館環境與藏品預防性保護”等主題進行分享。 來自澳門文遺研創協會顧問甘宇軒作為代表參加此次研討會,學習國內外博物館環境科學協會和藏品保護研究的現狀、問題及挑戰。荷蘭文化遺產局文物保護高級研究員巴特 · 安克 · 斯密特分享荷蘭博物館在探索如何通過調整通風和風扇速度,以及在低使用率期間關閉系統來降低能耗的機會。提出優化氣候管理的九步決策流程,並討論季節適應、能源消耗及舒適與保護之間的平衡影響。 各國專家分享成果 來自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的科學研究員文森特 · 貝爾特蘭分享該研究所專注於藏品的保護與使用,並將其分為三個部門:不可移動遺產、藏品和科學。 他概述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流程,將整個過程劃分為調查背景、設計前期、設計實施與持續評估等步驟。 比利時皇家文化遺產研究所可持續發展部的研究員安妮莉絲 · 科薩特分享有關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研究,討論編碼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將編碼實踐納入跨學科學習、開發文化遺產文獻工具及保持代碼長期可持續性的挑戰。 中國的館藏文物保護在經過十幾年努力後,已經達到世界前沿水平。會議期間,六位來自內地的專家從不同領域和角度,分享博物館環境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博物館空氣污染物分析與控制、建築低碳綠色設計優化案例、館藏環境有機酸來源及危害、館藏預防性保護標準化、風險評估及學科交叉合作等。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唐銘總結道,我國文物保護工作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如重視文物修復而輕預防性保護、預防性保護人才稀缺,以及跨學科領域合作不足等,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改善與探討。 文遺數字化堪借鑑 甘宇軒通過會上的學習與交流,了解博物館環境的現狀與挑戰,並明確未來努力的方向。她認為此次經驗分享對澳門文化遺產和館藏文物的保護,以及文化遺產數字化,提供寶貴參考。這為設計適應澳門本地的博物館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方案帶來新啟示。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