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 從書櫃裡尋出一律刻蠟版印出的共五期的《小草》,那是我在山邊的一所初級中學教中三語文課時,學生的作文結集。時間跨度從一九八三年三月到一九八五年六月。 所有文章,都是課外的自由命題。交出後,讓全班同學輪着閱讀,最後讓同學評出心目中的優秀。如第一期的七篇文章,就是從五十多位同學在假期寫的共二百多篇文章中選出。 作為老師,我卻沒有資格投票!但在首期的〈序言〉中,我有以下評價:“有一點是可貴的,它記錄了真情。”在第二期的〈小引〉中,我則如此道之:“〈背影〉寫了情,寫了學生對教員的感情;〈仙人掌的思念〉、〈我的爸爸,親愛的爸爸〉也寫了情,前者是朋友之情,後者是父子之情。”在同一篇的〈小引〉中,我還苦口婆心道:“不要想着要攀登甚麼高峰,還是爭取把錯別字寫得更少一些,把句子寫得更通暢一些吧!”那就是說,通過寫、讀、評這個過程,我想讓學生多練筆頭,多寫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 在第二期的《小草》中,我看到“第二次作文評選的結果”,甘澤權的〈背景〉獲四十六票,梁又文的〈仙人掌的思念〉獲四十三票,黃健光的〈我的爸爸,親愛的爸爸〉獲四十二票。那就是說,全班大部分的同學,都讚許那三位同學之所作,都給他們投了自己寶貴的一票。 不知道當年的那些,現在已經超過六十歲、或挨近六十歲的學生,還有沒有保存曾經人手一冊的《小草》;也不知道經過歲月磨礪的他們,有機會重讀十多歲時的“幼稚之作”,會是何等心情。而我,卻在撫摸《小草》、再度目睹《小草》裡面的篇章時,仍然有所觸動,並仍然感受到學生內心世界的年輕。從文章中,學生其時所表現出來的純樸與單純歷歷在目,只有越來越多純樸與單純的個體,才可能成就純樸與單純的群體,也只有這樣的群體,才可能讓班級作文評選持續地健康而又美好!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到中期,距今已逾四十載。踏月沉思時,透過《小草》,那些舊學生的形象一一如在眼前,有些竟已不幸殞落,像寫出〈寒冬思故人〉的甘澤權,寫出〈一個感人的電影鏡頭〉的黃潔驅,寫出〈爭氣〉的鄧玉梨;有些則在美國、英國、澳洲,帶着遊子的鄉愁;更多的是留在小城裡默默地工作、默默地生活…… 忽然翻到梁小燕寫的〈話題〉一文,她說“升上中三的第一個作業就是寫日記”,說我在讀一些日記給大家聽時,卻對其中一位作者的姓名秘而不宣,以至大家都在猜測那位“無名氏”是何許人也。讀到這裡,我頓然瞠目結舌!無名氏是誰?連我都忘卻了!終於成為永遠的秘密了。 西 溳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