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影迷 每年約在四月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一向是當地及鄰近地區影迷每年朝聖的盛會。一日看三、四齣電影是等閒事,精準計算走場路線是高智影迷的表現。 今年,戲碼似乎弱了,但火紅程度不減。原因是有觀眾在觀戲期間不停看手機,被坐在附近影迷勸喻,於是聲大夾惡回應,並主動報警處理。事件在網絡上觸發罵戰,普遍影迷認為觀戲應該安靜,不能騷擾他人,尤其是電影節。事主心有不甘,逐一還擊,言詞強硬。這是電影節舉辦以來最猛烈的網絡戰,吸引力不低於電影本身。 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場館從來是嚴肅之地,人人聚精會神觀看,場內極度安靜。近年多了雜音,尤其是疫後,雜音更多,更出現“手機黨”,他們不管鄰座觀眾,只望手機消閒,有時還會拍照留念,問題是他們是真影迷嗎?為何花錢買票入場竟不看電影?並認為場內看手機是理所當然。這種歪念愈來愈盛行,一般商業戲院更甚。 電影節是嚴肅的、神聖的、藝術的,不容被侵犯,所有觀眾應該在安靜漆黑的環境中欣賞,感受世界各地的好電影,一秒都不能錯過,因為許多電影不會再有機會在大銀幕欣賞。面對“手機黨”的嚴重影響,怎不火滾?電影節觀眾為何淪落至此,是公民意識逐漸薄弱?是自私主義抬頭?還是教育制度的失敗? 原因當然複雜,然而應該指出“手機黨”絕非真影迷,真影迷絕不會做出如此惡行,即使人有三急也會忍到完場,何況看電話。或許他們是偽影迷,假裝文化人朝聖,打卡出帖,顯示文化身份。他們以何種身份入場,其他人沒有所謂,但騷擾別人、侵犯電影,不能接受。 港澳同根,現象共生,澳門也不相伯仲。實在可哀,可悲。 高 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