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寇取決於成敗之間 消息說:五漢毆放數佬,劫一百二十五萬港元。事情是這樣:五名內地男子,以借錢為由,哄騙內地“放數佬”上房,毆打對方,並劫走現金。劫得的現金不少,這筆錢並非血汗錢,亦即所謂橫財。應驗了一句話:“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 這筆橫財怎樣得來?說易,其實不易;說難,其實不難,只須一個“毆”字,出其不意,乘其無備,重重向對方要害一擊,不管對方死活,只要得手,便成富翁。或者說:“成則為王,敗則為寇。”舊謂在爭奪政權鬥爭中,成功了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就是非法的,被稱為賊寇,反映了成敗論人的觀點。 孫中山先生在“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時說:“中國歷史上有一習慣,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 魯迅《南腔北調集 · 談金聖嘆》:“他們雖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難填’的古訓,卻很明白‘成則為王,敗則為賊’的成語,賊者,流着之王,王者,不流之賊也,要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坐寇’”。 至於在本澳酒店發生的五條大漢毆放數佬,警方稱之為“疑匪”,其實就是“匪”,不過未經法庭裁定之前,循例加上一個“疑”字。 綜觀這五條大漢的行動,稱王,肯定沒有這資格,那麼稱之為寇,似乎也有點過譽。依照警方的叫法,稱為“作案疑匪”。但“疑”字之下,司警檢獲涉案的借據、電話及六萬港元現金。 有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過這五名大漢還沒有達到“魔”的境界,只是匪類。全部落網,活該。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