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活化重在“質” 社會環境變遷,商業主導市場,傳統小販普遍老齡化,街市的定位亦早已不再單純販賣蔬果鮮肉,保留至今的價值更多是歷史味道和傳統特色。因此,如何真正有效令傳統街市“活起來”,相信更應深入思考到底甚麼才是街市的味道。 隨着本澳社會發展,部分街市人流減少,近年政府想方設法活化街市,期望有效地利用公共資源。以氹仔街市為例,當局即將啟動活化街市計劃,冀注入“美食+文創”元素,推出二十個輕食及文創類攤位公開競投。然而,社會普遍對此未有太大迴響,亦有意見認為若未能凸顯其差異性,難見活化成效。 其實,活化街市,看重的並非“量”而是“質”,不是眼見街市沒有人流、攤位空置則湊滿數量即是“活化”,更多的是應思考如何讓傳統街市真正“活起來”。 活化街市的前提須先明確定位,清晰未來發展方向,而非為做而做,相信更能把公共資源利用最大化,既有效善用土地資源,亦能推廣傳統街市文化,讓本土的小販文化等歷史傳承下去。 悅 鳴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