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孩子“留白” 近日,社交平台上有家長指其孩子測驗成績僅得八十五分,質疑孩子每次測驗都故意不考取一百分。其實,家長過於在意分數,聚焦於所得分數與一百分之間的差距,會容易忽略孩子的努力和能力,磨損孩子的興趣和信心,甚至會破壞親子關係。不得不承認,當代孩子學習壓力大,作為家長,除了關注成績,更要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協助孩子放寬視野。當大腦得以放鬆、壓力得以釋放,孩子才能更容易投入學習。 在競爭激烈的氛圍中,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競爭優勢。從入讀幼稚園之前,各種啟蒙班、面談預備班已開始進駐孩子的生活。在孩子入學之後,生活逐漸被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培優班、補習班填滿。有些孩子的日程比成人更加忙碌,各種樂器班、舞蹈班、畫畫班、英語班、數學班,隨便訪問身邊的孩子,他們參加至少一項興趣班的情況比比皆是。有些家長生怕錯過任何提升的機會,排滿孩子的日程。孩子每天放學回家,扣除做功課、溫習、整理書包、練習樂器、吃飯、洗澡的時間後,餘下的時間非常有限,部分孩子更連周末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實在忙碌。想必這些孩子經常聽到的話是:“ 快點,不要浪費時間。” 回歸初衷,家長為孩子安排各項活動,不外乎是希望孩子獲得全面發展,接觸不同領域,培養出更全面的愛好和技能;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學習與人相處、溝通和解決問題;增強自信,透過自己擅長的領域獲得成就,願意嘗試新事物;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透過投放時間和精力,養成自律性,從而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積極作用。不過,以上種種,究竟是幫助孩子提升自我、脫穎而出,還是在填補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焦慮? 過度的安排往往令人感到疲憊不堪。或許有些孩子在幼稚園和小學階段,會因此而獲得不俗的成績,但面對往後要學習、理解複雜的知識,家長應在現階段為孩子建立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的休閒時間,正是他們進行自我探索和創造性思考的好時機。 正因為家長期望孩子獲得良好的發展,所以更加應該檢視有沒有出現佔據孩子所有時間的情況。有人提出“留白”式教育,即是家長不需要時刻教育孩子做得好或做得更好,不需要時刻督促和糾正孩子。家長要自我克制,為孩子提供可自由支配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在生活中培養自理能力、自主性、探究意慾和創造力。在孩子的生活中“留白”,是符合孩子需要,並有利於身心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留白”不等同放任不管,而是針對孩子所處的成長階段,更科學、合理地作出安排。 “留白”的實施安排沒有統一標準,大致可從以下兩方面着手。一、固定給予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少家長為孩子規劃的時間實際上是讀書計劃,孩子一般對這樣的時間表沒有感覺。如果想要讓孩子有感覺,家長應該讓孩子參與,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表,包括小休和自由活動時間。家長要引導孩子合理分配時間完成學習任務,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能夠支配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有助孩子發掘潛能、愛好,以及探索世界。二、為孩子提供思考和動手的機會。家長應避免事事為孩子包辦,對於孩子所面對的困難,不必急於給予答案。不妨放手讓孩子進行思考及嘗試,這樣既可讓孩子獲得動手的機會,當孩子再遇到難題時,他們更有機會獨立地解決問題,這是培養獨立和責任感的機會。 最後,正如成人經常以“充電”比喻通過休息、旅行的調劑以恢復面對工作的精力。孩子同樣需要釋放身心疲勞的“充電”時間,而學習壓力過大的孩子所面對的困境,正是欠缺充分的自主和遊玩時間。孩子需要休息、玩樂和探索,這些時間會讓孩子成長、幸福和快樂。“留白”是關乎孩子身心均衡發展的事,家長必須重視。 黃燕玲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