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登記簿恐洩私隱 最近因為工作緣故,頻繁出入一些學校和公共機構。因為安全理由,進出這些機構時都需要將個人資料(下簡稱個資)登記在訪客記錄簿內。然而,很多時候面對着訪客登記簿,筆者心裡就充滿了糾結:到底應該誠實填寫,還是隨意地寫呢?因為放在筆者面前的,正是密密麻麻的、其他訪客的資料,包括了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所屬工作單位等內容,可謂一覽無遺。我並不希望我的個資成為下一位登記訪客的閱讀資料呢!這個問題仿如柯爾伯格的道德兩難——撒謊或坦白。千萬別以為筆者小題大做啊!這些機構要求登記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控”,所以如果來訪者不是如實填寫,這項安全管控就形同虛設了;但若如實填寫,卻沒有任何保護個資的措施,登記簿就成為了暴露個資的元兇,構成安全漏洞!老實說,依筆者的經驗和觀察,這種赤裸地暴露個資的做法並不在少數範圍之內。 在澳門,有關個資保護是屬於澳門個人資料保護局的工作範疇,起初是設置為辦公室,於二〇〇七年成立。後來,該辦公室自二〇二四年二月一日起,由臨時性項目組改為常設部門,足見個資保護的課題越益受到重視,事實上《個人資料保護法》更早於二〇〇五年公佈。筆者也專門瀏覽該局的網頁,發現該局提供的資料十分豐富,而且製作過很多短片都是與如何保護個資有關的,例如:別因貪便宜而提交個資、提防網絡上的陷阱,或是未經同意採用了他人的個資作其他用途等。在網頁中,也能看到很多針對不同群體所提供的個資保護建議,例如機構應如何有效保障員工或客戶的資料、成人應如何保障低齡學童的個資,乃至在資訊發達的當下,個人應如何保障自身的個資等等,內容可算應有盡有。 針對以上筆者所談到的一些觀察,反映出甚麼問題呢?很明顯,個資的保護並不能單純歸因到個人,更多的是以一種“供”與“求”的關係存在。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對個資的需求,個人也就沒有提交個資的需要了。從這角度理解,個資的保護不僅要靠個人,同時也是需求方在獲取個資後要履行的保護責任。只有供求雙方都對個資保護有同樣的認知,個資才能受到充分的保護。很明顯,在訪客登記簿的事情上,機構和來訪者雙方都對此沒有太多的想法,算是走了個程序便是。然而,若個資被人拍下,或是作其他用途,此事應誰去埋單?考慮到這些問題,機構應採取有效的措施,例如限制訪客登記簿的閱覽範圍,或使用數位登記系統等。當然,作為訪客,也別刁難要求你填寫的職員,他們都是按上級指示辦事而已,最重要的還是主管們對個資保護應有更高的意識,這樣才能上行下效。其實,個資保護之事,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課題,特別現今社會網絡無處不在,學生面對資料共享和隱私應有批判性思維,了解對個資保護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可以有效提升個資的安全性,減少隱私洩露的風險。 黃素君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