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尋回躲起來的幸福感

    尋回躲起來的幸福感



    本地學生一向課業繁重,課餘時間還要參加不同的興趣班,疲累的不只是父母和孩子,站在教育最前線的老師們,同樣壓力山大。如何在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以外,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好好照顧自己的心情,幾乎是每個現代都市人的必修科。

    然而在心靈深處的思緒,時而像縱橫交錯的道路網,不時出現水泄不通的情況;即使有導航系統指引如何繞路,最終抵達眾人眼中的“成功”目的地,也難免精神內耗,身心俱疲。

    有感教育界的工作壓力與日俱增,美國有學者為教師設計“快樂課程”,希望他們可以重遊清空心靈的幸福驛站。約翰 · 索馬斯 · 法蘭肯是臨床心理學家,在美國蒙大拿大學任職教授。被問到為何要開辦為教師而設的“實證幸福”課程,索馬斯 · 法蘭肯直言跟美國令人擔憂的自殺率有關。從事臨床心理學家超過三十年的他,經常要為精神復康專科的醫護人員,提供評估病人自殺傾向的職業培訓。雖然培訓課程內容完善,從地方政府、州政府以至聯邦政府,防止自殺的相關課程及項目亦有增無減,但過去二十多年來,美國的自殺率卻連年攀升,促使他思考背後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索馬斯 · 法蘭肯的妻子也是臨床心理學家,兩人從理論到實踐,重溫課程內容,檢視當中所強調的“幸福”是否變質。他們成立了“蒙大拿幸福計劃”,透過以實證為基礎的學術研究,開辦專題研討會,與他們設計的培訓課程相輔相成。幾年前,他們成功取得大學撥款,為美國公立學校的教職員,提供以幸福感為核心的網上課程。索馬斯 · 法蘭肯直言,一聽到“幸福感”,有些人可能反而會感到不快,並先入為主地認為只要多些微笑、凡事看開一點,甚至抑制負面情緒,自然會得到所謂的幸福。不過,他認為如此強人所難,隨時會釋出心理學上的“有毒積極性”,不能催生“正能量”之餘,更隨時弄巧反拙。

    要有效排毒,教授提倡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幸福之道”,可以是化解負面情緒的藥方。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幸福不能只靠感官上的快樂、或者單純的名利和榮譽,因為名利權不過是達成目標的手段,而幸福本身才是目標,即屬於自己、而非外界定義的“成功人生”。亞里士多德認為,成功人生取決於各種不同的“資產”,包括外在的資產(如財富、友誼、榮耀),身體的資產(如健康、美貌、運動技能),以及心靈的資產(如勇氣、正直等美德)。重點是要獲得這些資產,單憑自己的力量並不足夠,也不足以成就自己想要的幸福。索馬斯 · 法蘭肯強調,幸福感是非常個人的事情,毋須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生活上出現的小確幸,或擁有一些相互扶持的關係,都有助個人活得更健康快樂。在“實證幸福”課程中,教授安排學生參與不同的活動和練習,透過以正念認知、感恩、行善、學習原諒、睡眠、音樂與情緒等主題,為他們各自尋找適合自己的幸福感,再透過交談、討論和書寫等方式,與別人分享個人經驗,從而達到排解焦慮和抑鬱的情緒。

    就如何解決美國教師普遍存在的失眠問題,索馬斯 · 法蘭肯借鑒美國心理學家馬丁 · 賽里格曼的理論,由改善教師的睡眠質素着手,從而改善他們的日常工作表現,提升他們在生活上的幸福感。馬丁 · 賽里格曼被視為現代正向心理學之父,其名作之一《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引導人們如何正確認識困擾自己的問題,並如何對症下藥,達成自我完善的目的。賽里格曼認為,人類自身的局限,加上各種外來因素,決定了改變行為的可能性。對於在控制範圍以內的事情,應以積極的心態改變,反之則應順其自然,坦然接受,不讓無法掌控的外力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自“實證幸福”開課以來,索馬斯 · 法蘭肯分析過去一年半收集的數據,發現大部分參加的教師,身心健康和睡眠質量皆得到改善,但他指出自己的課程並非萬全之策,關鍵還是如何觀照內在,尋回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感。



    韋柏年



100

鮮花
69

握手
87

雷人
24

路過
42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